新華社:初心之地的“剛”與“柔”:上海多處紅色地标完成修繕重新開放

發布者:肖文鑫發布時間:2020-07-14浏覽次數:103

來源:新華社 2020年7月2日

标題:初心之地的“剛”與“柔”:上海多處紅色地标完成修繕重新開放

記者:許曉青 胡文嘉 黃安琪


上海市南昌路100弄2号石庫門建築完成修繕。新華社記者許曉青 攝

新華社上海7月2日電(記者許曉青 胡文嘉 黃安琪)标有“《新青年》編輯部舊址”和“中國共産黨發起組成立地”的上海市南昌路100弄2号石庫門建築已完成保護性修繕,自1日起試行對預約公衆團體開放。

這是上海在中國共産黨成立99周年之際完成修繕并重新開放的重要紅色地标之一。這棟石庫門建築擁有近110年曆史,大約100年前這裡的門牌号碼是“環龍路漁陽裡2号”。

黃浦區為南昌路100弄2号(《新青年》編輯部舊址)開放參觀做準備。新華社記者許曉青 攝

在這處狹小書齋中,陳獨秀先後發起成立了馬克思主義研究會等,《新青年》在此完成了曆史性的轉型。《勞動界》周刊、《共産黨》月刊等與中國共産黨創建密切關聯的刊物也在此問世。陳獨秀還在此校對了陳望道翻譯并送至上海的《共産黨宣言》首個中文全譯本。

2018年6月起,作為“黨的誕生地發掘宣傳工程”專項行動的組成部分,上海市黃浦區啟動相關舊址修繕保護工作,獲得社會各界支持。多名上海市政協委員長期緻力于推動保護這處紅色地标。近兩年間,黃浦區完成了相關居民置換搬離工作,遵循修舊如故原則,對舊址開展了保護性加固和還原性修繕。

如今,精緻的雕花門頭、黑漆實木大門、清水磚牆及天井空間等重展新顔。上海市文化和旅遊局副局長、上海市文物局副局長褚曉波介紹,上海現有不可移動革命文物257處,可移動革命文物8.1萬件,預計2020年底前上海市将完成革命文物普查複核工作,公布革命文物名錄,2021年将推出新版紅色文化地圖。

上海市中共黨史學會會長、曆史學教授忻平說,上海是中國共産黨的初心之地,是中國共産黨人醞釀革命、推動中國邁向現代化的“産床”。

據專家介紹,在修繕并重新開放紅色地标過程中,上海可謂“剛柔相濟”。一方面,上海市區兩級政府部門、文物保護單位等,優先推動修繕那些亟待加以保護的舊址,滿足優秀曆史建築保護和文物保護的“剛性需求”。僅2020年上半年,就有《新青年》編輯部舊址、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大會會址紀念館等完成了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修繕。

位于虹口區的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大會會址紀念館完成修繕,已對外開放。受訪機構供圖

另一方面,上海“活化”紅色地标的創意舉措也不斷湧現,比如運用多媒體和移動互聯技術擴容展覽陳列内容、通過二維碼增加互動、推出講解員在線直播活動、舉辦“沉浸式”紅色主題演出等,這些“柔性方式”廣受歡迎。

上海師範大學教授、城市史研究專家蘇智良的團隊近年來對上海的紅色革命文化舊址和遺址進行再調查、再梳理。由蘇智良和姚霏主編、最新出版的《初心之地——上海紅色革命紀念地全紀錄》記載了相關舊址和遺址約1000處。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掃二維碼”逐步成為遊客了解和“接觸”上海紅色地标的主要途徑之一。這些二維碼,有的直接與優秀曆史建築和重要展覽陳列品相關聯,有的則與出版物一起走進尋常百姓家。“雲參觀”“雲閱讀”等使上海的紅色地标變得更加“生動活潑”起來,有的甚至成為“網紅”。

“紅色是上海城市文化的底色。一個世紀過去,人們更熱切地關心這座城市的曆史根基和傳統。”蘇智良認為,一個多世紀前,上海就是亞太地區國際化程度較高的港口城市,“海納百川”的城市性格、相對開放的人員往來、發達的民族工業等因素,使這座城市具備了孕育中國共産黨誕生的環境和條件。

統計顯示,2019年上海全市31座革命類博物館共接待參觀者945萬人次,其中,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全年接待參觀者超過140萬人次。

在中共成立99周年之際,電影大片《1921》也在位于上海的中共一大會址開機。據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介紹,2020年下半年至2021年上半年,上海還将開展對中共一大會址、博文女校等的修繕工程,迎接2021年7月建黨100周年的到來。(參與采寫:實習生朱逸茗)


鍊接地址:https://xhpfmapi.zhongguowangshi.com/vh512/share/9218210?channel=weixinp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