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三大張寅德教授解讀“學術共通體——中國文學在法譯介研究反思”

發布者:肖文鑫發布時間:2020-11-30浏覽次數:292

11月18日下午,法國巴黎三大比較文學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張寅德應院人文大講堂之邀,在騰訊會議平台上開展了一場題為“學術共通體——中國文學在法譯介研究反思”的講座。本次講座由院李建英教授主持,吸引了校内外七十餘名師生參與。

張寅德教授開宗明義,指出關于東方主義的相關讨論常常伴随着二元對立的讨論,仿佛“他者”眼中的“我”,尤其是西方眼中的東方必然會受到意識形态的烙印而導向狹隘的偏見,相形之下隻有我們眼中的“我”是真實的存在,似乎一旦否定這種二元對立,就會帶來自我“異化”。

談到“學術共通體”,首先要正确看待東西方文化的傳播與東西方學者的交流。其次要注意社會制約與漢學家個人風格之間的張力。張教授談到了制度規範和主體自由之間的關系。他說具體來看,個人情趣和學科的框定有時存在矛盾,比如班文幹熟悉中國民間藝術,涉獵廣泛,他自稱以泛代專是出于對學院風格的反叛,突破了學院派框定的學科範疇。最後,張教授以馬古烈的翻譯觀說明了文本的個體性。按馬古烈所處時代的标準,翻譯應當寫作規範的法語,體現法蘭西文化的優越性,故而往往傾向采用意譯的方式。但馬古烈在法蘭西帝國輝煌的時期拒絕時代認同和時代氛圍,以直譯的方式翻譯《桃花源記》漢語文本,與當時流行的文風完全不同,歸根結底,這是為了展現原文的風貌。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