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北京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主任廖可斌先生受邀做客我院“人文大講堂”,開展了題為“中國文學的民族傳統特征”的學術講座。講座由我院李定廣教授主持。本次講座共吸引了來自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範大學、複旦大學、天津大學和上海師範大學等高校的200餘名師生參加。
首先,廖可斌教授分析了文學的人類共性與民族特性。其次,廖可斌教授認為,探讨中國古代文學的民族特征,可以有三條途徑:文學創作的主體、文學的載體(語言)、文學的本體(文體、母題等)。接着,廖可斌教授又闡述了中國文學的民族傳統特色:中國古代的“文人”不等同于西方和現代的“文學家”,中國古代的“文學”不等同于西方和現代的“文學”。廖教授以陳世骧與董乃斌的觀點為引子,進一步分析得出中國古代文學具有:一是強大的現實主義傳統和附屬的隐逸傳統;二是深厚的倫理傳統;三是美文傳統。最後,廖教授對于研究中國文學的方法指出了以下方法:運用曆史唯物主義理論和方法;借鑒西方精神分析學說等理論和方法;重視文本細讀和文本分析,亦即内容分析與形式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在介紹這些方法的同時,廖教授旁征博引,中外材料、學說信手拈來,讓人目不暇接。
最後,廖可斌教授耐心細緻地解答了與會師生提出的“張旭狂草是否因為難懂而書法地位下降”“曹學是否仍具研究價值”和“《聊齋志異》是否缺乏想象力”等問題,一場使人獲益匪淺的學術講座在熱烈的讨論中圓滿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