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的第二部分,陳教授從兩個域外文獻研究的個案出發,圍繞文學文獻學的視野展開。陳教授首先談到的是《越南漢文燕行文獻集成》中越南使臣裴文禩詩集《中州酬應集》。這部詩集中有兩首詩是晚清同光體詩人陳三立所寫。通過對詩集唱和内容、因由、跋文及背景的考證,确定這是陳三立25歲時所寫。陳三立早年詩歌的發現,将有益于陳三立、同光體及晚清詩研究的深入。其次,陳教授講到另一個域外文獻《新見琉球王國漢文文獻集成》中的《禦制并和詩》。該書此前不受關注,甚至被誤認為是琉球佚名作者所寫的漢詩集。經考證,它其實是乾隆皇帝登基前所寫詩集的一個節抄本,因其中有不少弘曆唱和其父雍正的詩,所以書名中有“和詩”兩字。琉球人為何要抄乾隆皇帝的少時詩作?陳教授一路追尋,又發現了藏于日本的《禦詩和韻集》,這是乾嘉道時期琉球燕行使在北京奉命和中國皇帝唱和的詩作合集。這兩部詩集外封的右上方,都有用朱筆書寫的三個大字“上京用”,表明這是琉球燕行使去北京路上所用的書。陳教授指出,《禦制并和詩》和《禦詩和韻集》都是為琉球燕行使在北京遇到需要和中國皇帝唱和寫詩的場合準備的,這表明,寫詩成為被賦予了極其強烈的政治内涵的嚴肅的外交活動。陳教授指出,域外文獻的整理為我們分析本國文獻,重新審視中國古典文學提供了更為廣闊的視野。
講座的第三部分是文學文獻學方法舉例,陳教授用看圖解畫的方法解讀近現代國畫大師潘天壽的名畫《煙雨蛙聲圖》。如何闡釋畫家的題畫詩,進而解讀圖畫背後之意,是潘天壽畫作研究的難點。陳教授發現這幅畫題有:“一天煙雨蒼茫裡,兩部仍喧鼓吹聲。三十七年中秋,壽。”陳教授考索典故“兩部鼓吹”,發現“鼓吹”源于《後漢書》的陳蕃和《南齊書》的孔稚珪,“兩部鼓吹”當是魏晉南北朝禮制中非常流行的“前後部鼓吹”。接着,陳教授還發現南宋抗金名将李綱的《望江南》詞中“兩部蛙聲鳴鼓吹,一天星月浸光铓”對此畫有直接影響,而“鼓吹”還有“揚德建武,勸士諷敵”的“軍樂”之意。此後,陳教授進一步翻閱了民國三十七年中秋(1948)杭州的《東南日報》,還原了潘天壽作畫時國共對峙的特定社會情境,最終揭示出身為詩人和畫家的潘天壽對紛亂時局的悲歎和無奈,對整個文化傳統的憂患。陳教授的學術研究呈現了一位文獻學學者紮實的文獻搜集、鑒定、考釋的能力,他開闊的研究視野和新穎的研究方法啟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