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淮南師範學院淮南地域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我校曆史地理研究中心訪問學者李松副教授應邀做了一場題為“芍陂水利研究中的若幹問題與思考”的學術講座。講座由我院錢杭教授主持。
講座伊始,李松回顧了對芍陂研究的曆史過程并簡要介紹了芍陂及其相關學術史。他指出,芍陂 (又稱安豐塘) 是我國古代著名水利灌溉工程,由孫叔敖創于春秋時期,是留存至今仍在發揮效益的著名水利工程,被譽為淮河流域“水利之冠”。接着,李松指出,在時間上,芍陂水利有着自身的肇建與演變曆程。春秋時期,芍陂的肇建,是出于楚國對江淮地區控制的政治需求,以及當地稻作農業的現實需要所緻。同時,其創建者孫叔敖的家世背景也是它得以營建的重要因素。
随後,李松表示,在空間上,芍陂水利在千年的發展曆程中,受到自然、人為的作用,灌溉面積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盈縮現象。他就“芍陂水門空間分布集中于西、北一帶”與“肥水不是芍陂水源之一”兩個細節問題,以史料、地圖、實地考察為例,作了細緻解讀。另外,李松就“芍陂水利社會”提出自己的思考。他認為:芍陂水利社會,具有水源多樣、跨政區水資源分配、以陂塘為蓄水載體、蓄洩并存的自流灌溉、稻麥并存的農業環境、共同的神靈信仰這六大特征。接着詳細闡明芍陂水利社會得以存在的五大基礎,即:工程是其物質基礎,邊界是其範圍與結構,規約是其制度基礎,祠祀是其信仰基礎,需求是其内在動力。最後,李松就“芍陂型”水利社會可否成為一個範式,提出兩點讨論,與在座老師、同學共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