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師範大學
人文與傳播學院周刊
總第23期(2010.3.22 -2010.3.28) 2010年3月29日 星期一
加強服務 增進交流 院務溝通 信息共享
備忘錄
◇ 請關注學校網頁上關于申報2010年長三角聯合攻關項目、上海市決策咨詢課題、重大科技項目等的通知。
◇ 請各位老師注意:2010年度教職工門急診和住院補交醫療保險續保工作正式啟動。續保費為260元/人/年;保期:2010年4月1日-2011年3月31日。續保費由校行政承擔180元,學院為每位老師承付餘下的80元。
◇ 請各位老師注意:學院為每位教職工準備了3張世博會普通日的門票。
一周志
l 我院成立專業建設與教學指導委員會
我院專業建設與教學指導委員會成立,委員名單如下:蘇智良、詹丹、陳恒、黃衛星、郭開平、高紅霞、張劍光、陳麗菲、連志英、張宇蓮、鄭歡、林路、齊青、李名亮、李丹、葉茂康、孟華。
l 我院教育部哲社重大課題攻關項目開題報告會舉行
3月19日,以我院潘悟雲教授為首席專家領導的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重大課題攻關項目——《漢語方言地理信息系統平台建設》舉行了開題報告會,這也是我校首個教育部哲社重大課題攻關項目。教育部社科司副司長張東剛,規劃處副處長何健,上海市教委科技處副處長蘇忱,以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長李宇明教授為組長的專家組出席會議。報告會由我校副校長李和興教授主持,校黨委書記周鴻剛到會并緻詞。課題專家組成員、課題首席專家潘悟雲教授及其課題組成員、校社科處全體工作人員參加了開題報告會。周鴻剛代表學校對教育部領導和專家組莅臨我校指導工作表示歡迎,對各位領導和專家給予我校的支持與幫助表示感謝。蘇忱代表市教委發言,感謝教育部和來自各方面的專家對上海師範大學和上海高校教育的支持。潘悟雲教授代表課題組作主題報告,從課題研究的意義和價值、總體框架與基本内容、方法與手段和專家組意見反饋等四個大的方面對課題進行了彙報。在專家組讨論中,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長李宇明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所張惠英教授、北京語言大學曹志耘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所江荻教授和複旦大學中文系龔群虎教授等紛紛就課題的研究意義、研究的相關内容、研究的重點與難點、知識産權保護等問題提出了諸多建設性的意見。最後,李和興校長表示學校将支持和配合課題組完成好這個項目,同時希望這個項目能夠繼續得到教育部領導、教委領導和各位同行專家的指導、幫助,幾方面同時合作,以優異的成績把這個項目做好,争取以後更多重大項目的誕生。
l 我院張誼生教授在A類刊物《中國語文》發表論文
我院張誼生教授撰寫的《從錯配到脫落:附綴“于”的零形化後果與形容詞、動詞的及物化》一文,在A類刊物《中國語文》2010年第2期發表,全文共17300多字。該文是張誼生教授承擔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07BYY048)“近30年來漢語虛詞的發展變化及其演化趨勢研究”的專題成果之一,也是張誼生教授進入新世紀以來在《中國語文》發表的第5篇學術論文。在此,謹向張教授表示祝賀。
l 我院社會學系舉辦“生命的敏感度”互動講座
3月24日上午,受社會學系邀請,台灣道德重整協會理事長、台灣著名的家庭輔導專家劉仁州先生,在奉賢校區為我院學生帶來題為“生命的敏感度”之互動講座。下午,劉仁州先生與“人·間關系”社區發展中心總幹事丁非女士為參與發展中心代際融合項目志願者進行“生命敏感度訓練”,該項目志願者主要由我校及上海多家社工院系學生組成。劉仁州先生曾任“國際道德重整協商會議”亞太區理事,2001至今發起兩次“國際生命行動”。為促進社會代際融合,他帶領青年工作團隊足迹遍布印度、馬來西亞、柬埔寨、越南、日本等國。2007年起,一直志願為上海及華東地區公益機構從業人員舉辦家庭工作技術培訓,輔導其成長。
l “禮儀助你成功”講座
3月24日下午,我院在三教201室舉辦了“勵志成才”系列講座之《禮儀助你成功》,由我院教授、著名禮儀專家範熒女士擔任主講。範教授從禮儀的起源入手,以日常生活及求職過程中的一些常見案例為切入點進行分析,深入淺出地講解了各種禮儀規範,為學生的成才之路助了一臂之力。本次講座氣氛熱烈,生動活潑,學生們踴躍提問,和範教授進行深入交流,并紛紛表示希望能舉辦更多這類有意義的講座。
l 我院舉行“區域社會、都市文化、近代曆史座談會”
3月26日,我院舉行“區域社會、都市文化、近代曆史座談會”,我院11名專家學者參加了本次會議。本次會議主要是《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為設立理論部而進行的學者意見征詢會。會上各學科與會教師介紹了本學科目前從事的學術研究領域和特色并對《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設立理論部積極獻言獻策。
l 中國近代社會研究中心舉行基地學術委員會會議
3月27日上午,上海市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中國近代社會研究中心舉行學術委員會會議,學術委員會主任、華東師大教授王家範主持會議,委員範金民(南京大學教授)、戴鞍鋼(複旦大學教授)、王振忠(複旦大學教授)和本院教授唐力行、蘇智良、錢杭出席了會議。
l 都市文化研究中心在嘉興參與主辦“上海世博會與都市鄉村建設論壇”
3月28日,都市文化研究中心與嘉興市旅遊局、嘉興市南湖區人民政府聯合主辦“上海世博會與都市鄉村建設論壇”,中心主任楊劍龍教授、院長蘇智良教授和王紀人教授等出席了論壇,并為嘉興的發展提供了不少有益的建議。
遲到的新聞
Ø 我院發揮學科優勢服務上海世博會
在上海世博會的籌備過程中,我院充分整合學院學科優勢資源,彙集相關學科專家智慧,深度參與世博會的籌辦工作,在場館展項設計、世博論壇、世博禮儀、世博推介諸方面,服務世博,為世博會的順利進行奉獻了自己的力量。2008年6月至12月,受上海世博局委托,由孫遜教授擔綱,組織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陳恒、詹丹、劉旭光、洪慶明、張騰輝、王昭等8位城市史、城市文化等方面的專家學者,獨立承擔并完成《中國國家館展示概念框架内容深化研究》項目,為世博會中國國家館的理論框架搭建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支持,得到世博局的充分肯定;同時,非洲史專家舒運國教授主持非洲聯合館的展示主題和框架内容研究,由他領銜的《上海世博會非洲展館預案(24國)》設計,為非洲館的設計與展示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另外,孫遜、陳恒、劉旭光、洪慶明等教授還加盟上海博物館團隊,參與城市文明館、世博博物館的展示主題和框架内容研究,以世博史研究和城市文明史研究成為上海博物館團隊智庫。
上海師範大學都市文化研究中心在中心主任楊劍龍教授帶領下,成功申請到世博會主題論壇之一——“城市更新中的文化傳承”。該論壇将研究城市更新中實施文化傳承的策略與措施,為國際城市發展提供理論與實踐的參照。楊劍龍教授還在短時間内出色完成了上海世博局授予的整理編輯《上海世博會公衆論壇精粹集》的工作,受到有關部門的贊賞。此外,學校彙集禮儀研究與培訓方面的力量,在人文與傳播學院範熒教授等專家帶領下,全程參與了禮儀種子培訓師選拔的各項工作,并通過專題讨論和個别咨詢等方式,為志願者禮儀訓練培訓課程的設置與開發、教材課件的編寫與完善、網絡培訓平台的建設與運維、培訓評估的考核等提供專業意見。他們領銜的禮儀訓練課程,在所有志願者崗位培訓課程的授課反饋意見評價中名列第一,得到了世博會籌辦工作領導小組志願者組、志願者學員和培訓師的好評。我校充分發揮在城市史、城市文化、上海史等方面的學科優勢,為世博會貢獻才智,先後舉辦“世博會文化系列報告”與“世博會學術論壇”,其中,“世博會與上海文化建設”、“上海世博會與都市鄉村建設論壇”、“世博會與市民文化素質”等研讨會與論壇都在學術界與媒體上産生了廣泛的影響。都市文研究中心還計劃舉辦“世博會與社區文化建設”、“世博後的策略與都市文化建設”等一系列世博學術研讨會,必然對世博會的推介與主題研究的深化産生積極影響。
日前,由我院院長蘇智良教授帶領50人的研究團隊進行的大型都市文化研究課題“上海城市人文地圖”項目的階段性成果——《上海曆史人文地圖》出版,這是學院近代社會研究中心獻給上海世博的又一份禮物。這本地圖全面立體地再現了上海的曆史文化發展進程,對傳承上海城市文脈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同時也為上海市民、國内外遊客了解上海文化精髓和城市文脈提供了一種便捷有效的媒介。蘇智良教授還受邀東方講壇演講《世博會與上海城市發展》,從上海各大高校、海關總署黨校到盧灣、長甯、浦東等世博社區街道共達三十餘場,為普及世博文化做出了實實在在的貢獻。
我院廣告學專業充分發揮專業優勢,為上海世博會的籌備與推介作出了重要貢獻。我院副院長金定海教授參與并組織了2010年上海世博會志願者标志、口号評選活動;開發了“2010年上海世博會志願者标志、口号評選”電腦審評系統,并因此榮獲了“中國2010上海世博特别貢獻獎”。由廣告專業設計團隊完成的志願者挂繩及徽章設計,将在不久的将來成為世博志願者的專屬标志之一。他們還正在為上海市委宣傳部組織的世博期間海報設計活動進行組織評選工作。另受中國國家館委托,由孫遜教授牽頭編寫了一本介紹國家館的大型圖書,全書以“城市發展中的中華智慧”為主線,将國家館展示内容進一步拓展深化,圖文并茂地展示了中國館中蘊含的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
人文與傳播學院全員參與并圓滿完成了世博志願者招募工作,共招募1100多名志願者。學院推薦的世博特殊崗位志願者已經全部通過全市選拔,被正式錄取,負責為少數民族、高端人群的服務接待;51名學生入選上海世博會開幕式演出,他們将經曆嚴格的長期訓練;學院還為世博論壇提供專門的網站編輯;選派青年教師前往團市委,在世博期間負責上海世博會之“青年論壇”,介入統籌策劃整個論壇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