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上午,“都市新媒體與近代上海”國際學術研讨會在外賓樓開幕。來自日本、韓國、香港及上海等地的30餘位學者聚集我校,出席研讨會。該會由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上海師範大學都市文化研究中心和日本神奈川大學非文字資料研究中心、韓國首爾市立大學都市人文學研究所共同主辦。校長張民選教授代表上海師範大學向中外代表緻辭,随後,日本神奈川大學非文字資料研究中心副主任大裡浩秋先生、首爾市立大學都市人文學研究所韓智恩教授和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教授李培德先生為開幕式緻辭。開幕式由我院院長、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上海師範大學都市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蘇智良教授主持。
本次會議共收到論文近30篇,共分為“都市新媒體與中國社會”、“報刊與都市文化”、“報刊與近代社會”以及“電影、廣告與近代中國”四大主題闆塊。會議的三個主題報告分别為:我院院長蘇智良教授的《〈申報〉與近代中國》、日本神奈川大學非文字資料研究中心研究員孫安石教授的《在上海發行的日本的報刊——以〈上海新報〉與〈上海案内〉為中心》和首爾市立大學都市人文學研究所金承郁教授的《〈銀行周報〉(1917-1925年)》。
中外代表們從各自的研究領域出發,圍繞着近代中國媒體的概況與發展、報刊與近代政治、報刊與近代文化、城市與媒體、租界與報刊、租界的報刊政策、近代報刊人物等命題,展開了研究,例如,複旦大學曆史系戴鞍鋼教授根據《江南商務報》的文本梳理,解讀了上海近代化曆程中社會經濟生活層面的沖擊與新變;華東師範大學的謝俊美教授則是以《杭州白話報》為例探讨了近代報刊對清末國民性啟蒙的重要作用;我院洪煜博士以上海近代小報為考察中心,指出近代報刊對解讀城市市民日常生活的重要意義和史料價值。境外學者們的研究主要圍繞着都市生活與文化展開,如千葉商科大學的岩間一弘先生以報紙中的聖誕相關消息來解讀上海不同時期的節日消費;早稻田大學的中村翠先生則以《蝴蝶夫人》為考察中心,探讨日本文化對東亞特别是上海文化的影響等。
本次會議會期兩天,會議組織與會代表們前往上海世博會紀念館參觀,并走訪了代表上海舊城改造經典案例的泰康路田子坊,世博會的盛況與上海城市的新貌都給中外賓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