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我院蘇智良教授承擔的上海市哲社規劃課題《上海城市曆史人文地圖》,其最終成果為30萬字的同名地圖集,經專家鑒定為“優秀”等第。
該課題在同類研究領域的創新,主要表現在曆史人文景觀數據庫的建設模式和城市景觀地圖集的社會文化效應兩個方面:一是将數據庫、GIS技術與曆史地理學的時空間觀念引入傳統史學領域的社會與文化研究,是近年來曆史學界有所探索并有待突破的一個重要課題。該研究團隊克服重重困難,多方創造條件,以上海城市文化景觀的數據化為突破口,經過幾年的實驗和探索,基本達成了以數據庫管理和提取城市曆史文化景觀數據的研究目标;二是從數據庫中篩選重要度較高的數據,通過空間定位等手段,轉化成不同的專題景觀圖層和疊加成若幹綜合景觀圖層,制作成紙質版本的“上海城市曆史人文地圖集”,真正體現了該項目團隊所追求的學術價值向社會價值的轉換。紙質地圖集以全新的文化空間分布圖形式,向國内外各界人士展示上海深厚的曆史文化内涵和變遷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有别于傳統文化媒介的非常便于閱讀的載體。
該成果的社會效應也有别于傳統的文化載體。這種地圖集信息含量大而集中,便于攜帶和保存,不僅可作為學術研究者的工具書,而且可滿足大衆層面快速閱讀上海曆史文化過程和查閱所需點位的需求。同時也是對外宣傳推介上海城市文化、作為禮品饋贈的一種全新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