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19日,著名文史作家、台灣秀威出版公司副總編輯蔡登山先生在人文與傳播學院做了題為“文學研究——作家與作品之間”的學術報告。報告由上海師範大學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楊劍龍教授主持,人文與傳播學院博士生、碩士生近50人聆聽了報告。
蔡登山先生浸淫現代文學史料研究達三十餘年,他的文學作品《民國的背影》和紀錄電影《作家身影》等曾喚起兩岸文化共鳴。在這次講座中,他結合自身搜集、整理和研究中國現代文學史料的經曆,以胡适、周作人、沈從文等現代知識分子的著述與個人生平的關系為例,闡述了文學研究中史料研究和田野調查的重要性。他細緻地列舉了現代作家的書信、日記及其他資料中某些含有深意的細節,并與該作家的作品相對應,從而發掘出作者少為人知的另一面和作品的深層意蘊。蔡登山先生還和與會者分享了自己采訪文壇前輩或其後人的經驗,對如何進行文學研究提出了建議。他強調,讀書應當做到“不疑處有疑”,在縫隙之間發現問題。同時,文學研究也必須保持客觀性,講求科學證據,尤其不能“掌握一分證據,卻說十分話”。即使是對于已有的證據資料,我們也應該加以再三考證,以“人、事、時、物、地”的标準來鑒别資料的真僞。
楊劍龍教授認為,蔡登山先生的講座具有很強的針對性,拓寬了文學研究的視野。對于文學研究者而言,我們要善于在縫隙間尋找問題,而這也需要自身具有足夠的前期知識準備,即“先學後問,學後有問”。他希望與會研究生學習蔡先生锲而不舍的解疑實證精神,從豐富翔實的材料中發現問題、得出結論,而不能本末倒置。同時,在研究作品時,我們不能割裂作品與作家、時代的關系,必須根據研究對象來選擇研究方法,而不應當一味地照搬西方學術研究的方法。與會學者和同學之間還圍繞着報告主題展開了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