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17日,由上海魯迅紀念館主辦的“魯迅在台港澳地區的接受與傳播”學術研讨會在上海魯迅紀念館舉行,來自台港澳和北京、福建、浙江和上海等地的學者百餘人出席了會議。在上海魯迅紀念館館長王錫榮緻辭後,北京魯迅博物館原副館長陳漱渝、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張夢陽、澳門大學中文系教授朱壽桐、台灣現代文學史料研究者秦賢次、台灣秀威信息科技公司副總編輯蔡登山、冰心紀念館館長王炳根、中南财經政法大學教授古遠清、上海師範大學教授楊劍龍等就魯迅在台港澳地區的接受和傳播作了發言。楊劍龍教授在《文學奶母與台灣魯迅——論魯迅對賴和小說的影響》的報告中指出:被譽為台灣新文學奶母的賴和,是台灣“第一個把白話文的真正價值具體地提示到大衆之前”的作家,他既是“台灣新文藝園地的開墾者,同時也是養育了台灣小說界以達于成長的保姆”。作為中國新文學一部分的台灣新文學是在五四新文學的影響下成長起來的,賴和的創作十分明顯地受到魯迅的影響。在寫實手法、創作主題、文體形式、諷刺筆調諸方面,都可窺見魯迅作品對賴和創作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