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下午2點,中國魯迅研究會副會長、複旦大學中文系郜元寶教授做客bevictor伟德官网“名師雲講堂”,在騰訊會議平台上帶來了一場題為“地方性·國族性·世界性——中國現當代文學的‘空間’想象”的精彩講座。本次講座由bevictor伟德官网楊劍龍教授主持,吸引了校内外244位師生參與。
郜元寶教授圍繞客觀存在的地方、國族、世界(空間一)與文學中的地方、國族、世界(空間二)引出話題,他認為“空間一”本來就并非總是邊界清晰、定義明确的,在此基礎上通過文學的投射,就可以凸現出豐富複雜的物質、想象和價值的“文學空間”,顯示“空間一”為無限增殖的“空間二”,正是“文學”創作與研究之能事。
郜教授從“中國現代文學”的地方性概述出發,以魯迅“未莊”“魯鎮”“S城”、李劼人成都城郊兩地、沈從文湘西、老舍北京、張愛玲上海/香港“雙城記”等為例,指出“現代文學”的“地方”包括“鄉土”和“城市”二義,又有“國族”和“世界”的背景,三者密不可分,又相對獨立。在探索“世界”和構建“國族”的過程中,是自上而下、由外向内地發現“地方”,先有“世界”,後有新的“國族”與“地方”的“發現”與“建構”,比如“中國現當代文學”的三大發源地:日本(“周氏兄弟”和“創造社”)、巴黎(李金發、王獨清、李劼人、巴金、艾青、戴望舒等)、美國(胡适“文學改良”之醞釀、林語堂、梁實秋、聞一多、張彭春、洪深等)。他從三個方面展開對以上觀點的論證:周作人《地方與文藝》針對新文學“執着普遍”的偏頗而提出“地方性”,不限于“鄉土藝術”,也不限于“國粹鄉風這些成見”;聞一多《〈女神〉之地方色彩》在“世界文學”的前提下提倡“中國(地方)文學;以及王獨清在巴黎創作的表達思鄉之情的長詩。
接着,郜教授對當代文學的地方性特征展開了更為詳細的論述。他首先引入了近年來影響較大的北京大學洪子誠先生的觀點——即從1940年代初中國文學就開始産生了“一體化”進程,進入50年代後,“一體化”在文學中的表現越發明顯,一直到90年代才有一個轉型的發生。而郜教授認為即使是在“一體化”發展中,當代文學也有具有強烈的“地方性”,“一體化”不僅沒有抹消中國文學差異化的“地方性”,反而使它以另一種方式得到了凸顯。“新時期文學”最初十年,陸續登台亮相的數代作家都有創作“根據地”,且許多作家“根據地”不止一處,如汪曾琪的高郵、雲南、北京、張家口、上海;王蒙、邱華棟從新疆到北京;紅柯的新疆、陝西等等。“先鋒派作家”的形式探索和外國文學背景令人眼花缭亂,但馬原、蘇童、餘華、葉兆言、格非、北村、孫甘露、刁鬥等無不盡顯地域文化特色。如馬原的東北、西藏,餘華的浙江小鎮,蘇童的蘇南村鎮,葉兆言的十裡秦淮,格非的“江南”,北村的閩北等等。到了1990年代中後期的“新都市文學”,其國際大都會或全球化特征并不明顯,地域文化色彩倒十分突出。“新京味小說”、“新海派小說”、“南京青年作家群”等他們筆下的城市(urban)或“都市”(metropolis)的地域文化色彩濃烈,迄今尚無多元文化融合或超越民族國家文化界線的國際大都會(cosmopolis)。“新寫實”“新曆史”“新鄉土小說”莫不如此。“陝軍”三巨頭之外,還有“河南作家群”、湖北“鄂軍”、遼甯作家、“文學皖軍”等等。另外一些文學潮流,如“女性/私人寫作”最初的兩位代表,陳染背後是北京以及此後衆多的京漂作家,林白背後是廣西以及此後不斷壯大的“廣西作家群”。此外,一些暫無明顯群體特征、姑且以代際命名的“70後”“80後”“90後”作家,各自背後無不拖着故鄉或某個可稱為“精神故鄉”的長長的影子;甚至連一些“類型小說”如諜戰小說,也因此染上不少地域文化色彩。他總結道:迄今為止,用地方或籍貫命名某個作家群或文學現象,仍然是中國文學研究界一個通行而有效的辦法;地域/地方性,是研究中國文學繞不開的邏輯起點之一;抓住“地域/地方”,才能進而研究中國現當代文學的“國族”與“世界”。
郜教授認為關于目前有關文學“地方(地域)性”的研究還面臨很多挑戰:首先,要認識文學的地域性特征,必須超越1980年代中期讨論“尋根文學”時簡單的地理空間指認與特征辨别,抵達不同地域文化深處和細部;其次,地方性意義其實是由一定的國族性與世界性折射出來,作家在創作的過程中是否會有意回避現實中的“國族”與“世界”,如何會以之關聯他們的當下題材創作?另外,深入地域文化内部的同時,還需要顧及特定曆史時期不同地域的相互關系;最後,關于地方的開放與封閉的關系也需要引起重視。從地方性走向國族性、世界性的過程中,存在着二元互補與張力,中國文學在不同的階段都是通過不同的世界文學所形成的“世界性”想象來召喚出“國族性”和“地方性”。郜教授還緊貼文本對不同的“世界性”因素進行了詳盡的解釋,包括充分(過度)世界性、殘留(畸形)世界性、渴望世界性、再封閉、普遍主義的共通人性、交互/共在的世界性以及如何獲得世界性,等。
主持人楊劍龍教授從“大話題廣開拓”、“大空間細梳理”、“大視野細分析”這三個方面高度評價了本場講座并作出總結。講座最後,在場的師生踴躍分享學習體會并發言提問,郜教授逐一進行回應,本場講座在愉悅的氛圍中畫上了圓滿的句号。
撰稿:金羽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