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下午2時,應bevictor伟德官网邀請,中南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數字人文資源研究中心主任王兆鵬先生雲端開講,在騰訊會議平台上做了一場别開生面的“雲講座”。王教授兼任中國詞學研究會會長、中國李清照辛棄疾學會會長、中國宋代文學學會常務副會長,本次講座的題目是:“新文科實例:數字人文時代古典文學研究的可視化與智能化”。
王教授首先介紹了世界範圍内數字人文的進展。所謂“數字人文”(Digital Humanities),是以多學科交叉的學術團隊為研究主體,以數據為基礎、平台為支撐,運用計算機技術和方法來研究人文學科,具備數據、平台、團隊三要素。王教授主持的團隊已完成了《唐宋文學編年地圖》,由搜韻網技術開發。
接着,王教授以唐宋文學編年地圖為中心,重點講述了古代文學研究的可視化探索。王教授提出“系地”理念,“系地”與“編年”并重,時空一體地呈現文學的演變圖景,将作家年譜、别集編年箋注、作家生平和作品編年考訂論文等轉化為結構化數據,從地理、時間、作家、作品四個維度,可視化地呈現作家的活動行迹和作品創作地點。數據挖掘轉化時,還要補充作家活動和作品編年信息、系地信息。如作家任職地,通常默認是職官所在地,但路級官司,如宋代安撫司、常平司、提刑司、轉運司等治所,不在同一地方,如:南宋江南西路安撫司在隆興府,提刑司在贛州;荊湖北路安撫司在江陵府,轉運司在鄂州,常平司在鼎州,挖掘提取信息數據時,就需要考辨有關文獻予以補充。
文學編年地圖的學術意義,一是改變文學史觀念,從選擇性分析到整體性還原,注重從文學交往關系中動态探讨個體作家的成長史、每個時期的文壇發展史、文學空間版圖的變遷史。二是改變文學時空的認知角度和方法,從一維轉向多維,時空一體得到初步實現,這是紙本載體無法實現的功能。三是從點、面、線三個維度立體探讨文學空間,強化文學史的活動空間,分析文學與地理環境的關系,地理環境、地域文化影響着作家,作家對寓居地、貶谪地的文學和文化也有深刻影響。
最後,王教授闡述了古代文學研究的智能化試驗,展示了已建成的關系型結構化的唐宋文學數據庫,其觀念包括:文本重組、主題/語義檢索、互文比對、時空定位、關聯生成、統計分析和可視化呈現。其特色有:分類打包,一鍵下載,存儲雲端。應用範圍涵蓋:數據統計,文本分析,文獻考據,理論闡釋。
講座過程中,王教授從大量一手文獻和作品實證出發,清晰地闡釋了數字人文時代中國古代文學研究可視化、智能化的學術意義、研究實例和發展前景,理論提煉和作品細讀相結合,曆史地圖、當代地圖、衛星圖片和現場照片交互呈現,圖文并茂,深深吸引了“雲端”聽衆。在互動環節,大家積極提問、讨論,王教授對聽衆提出的問題作了認真細緻的回答。
講座由bevictor伟德官网李貴教授主持。李貴總結指出,王兆鵬教授的研究堪稱當前國家倡導的“新文科”發展的範例。王教授兩度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已完成《唐宋文學編年系地信息平台建設》,正在進行的是《漢魏六朝文學編年地圖平台建設》,他在武漢封城之中把多年的學術創獲、研究心得和最新的學術感悟帶到了今天的雲講座,更加值得大家珍惜。
本次講座吸引了全國各地約160人參加。bevictor伟德官网的研究生和教師踴躍參與,中國社科院文學所和上海社科院文學所的研究員,在日本訪問的浙江大學的教授,以及廣州鴻鑫勘測技術公司的董事長也參加了講座。
撰稿:李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