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 師 雲 講 堂
4月2日下午14時30分,南京大學文學院吳俊教授做客bevictor伟德官网“名師雲講堂”,在“騰訊會議”平台上開展了一場主題為“中國當代文學的流變與轉型‘世紀之交的兩次變局’”的精彩講座。本次講座由bevictor伟德官网教授董麗敏主持,校内外一百餘位師生積極參與。
講座伊始,吳教授選取了以“改革開放”為場域來進入對當代文學轉型的讨論,指出,需要放在“長時段”中來考量“改革開放”的意義,“改革開放”對于中國曆史走向影響的重要性不亞于秦之一統中國與辛亥革命;伴随着市場經濟體制的确立,“改革開放”真正建立了中國與世界利益攸關的自覺聯系,中國社會的轉型與重構也随之而來。在此背景下,當代文學轉型可以被看作是中國“千年之變”的産物。90年代中期開始,紙媒開始市場化轉型,遭遇到了倫理尴尬與陣痛,開始重新做出利益定位,由此推動了文化消費觀念及現象的産生,如上海懷舊熱即以上海作為懷舊的曆史符号進而構建文化消費熱點,小女人散文、文化散文、紀實文學等迎合都市休閑趣味而異軍突起,以日常生活為主題的都市報刊副刊的勃興。在這一過程中,文學生産機制因之發生改變,進而影響了文學的基本風貌,從80年代的“共名時代”走向了90年代的“無名時代”。
吳教授指出,在傳統文學日益邊緣化的格局中,借助于一個新的文學景觀——《萌芽》新概念作文大賽,第一次文學變局悄然出現。1999第一屆新概念作文大賽起到了動員青少年文學市場的作用,促動了韓寒、郭敬明等“80後”作家橫空出世,很大程度上填補了紙媒文學衰退而留出的文學創作空間。新概念作文大賽及其産生的聯動效應需要被好好認識:第一,“80後”作家是特定代際意義上的一代作家。“80後”借助一場有組織的作文大賽,用一種斷裂的方式形成了跨越斷裂的效果;第二,“80後”作家的産生,造成文學内部權力格局的更新及代際政治格局的更疊;第三,文學内部在接納了“80後”作家後,其場域生态業已形成,文學生産機制不再是單線的組織培養模式,而是由媒體,資本,市場的多方驅動;第四,以青春文學、校園寫作、粉圈、同人文化等為标志的青年亞文化由此勃興。
“80後”進入文學生産場域後不可避免地會對文學的審美觀産生影響,使得面向世俗現實的個人化寫作、類型化寫作成為潮流,開放性的泛化的寫作使文學與寫作的邊界被突破,經典文學的定義出現困難;這也對文學理論與批評發出了挑戰,然而傳統文學界對此認識相對滞後,對這批誕生于紙媒、重塑于互聯網的“80後”作家的文學史位置的體認至今仍未完成。
吳教授認為,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産生了第二次文學變局。其标志性事件是,1997年榕樹下網站大力推動“網絡文學”成為新興勢力;2003年博客年與新世紀後個人電腦的普及,更使得“網絡文學”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目前學界對于“網絡文學”有各種看法,他對“網絡文學”的定義是:“憑借互聯網平台及其技術(産品)支持而形成的文學作品形态及廣義生态。”
接着,吳教授對“新媒體”這一概念進行了辨析,認為不能僅僅在技術層面上來加以理解,而更要上升到“新文明”的高度去理解新媒體給人類社會帶來的方方面面的影響。他指出,新媒體對今後人類文明存續至關重要,其對于界限壁壘的全面突破,使得利益沖突空前激烈,意識形态直接對峙,使得人類社會的規則和秩序面臨整體性的重建;其次,他重點聚焦了新媒體對文學領域帶來的沖擊,認為,文學價值觀被新媒體重構,作者身份、作品形态、傳播方式、文學評價、文學市場等因此發生了全方位的改變。目前文學正處于紙媒與互聯網的博弈中,同時網絡文學内部也存在着植根于不同的技術平台而産生的新的權力與秩序重組問題,但可以确定的是,由文學經典主導的傳統将趨于衰微,基于新媒體、新文明的文學生産将逐漸壯大,而青年亞文化也會借此而日益成為主流。
董麗敏教授對吳俊教授的講座進行了總結,認為吳教授的報告高屋建瓴,内容豐富,尤其是在以下四個方面富有啟發意義:引入“長時段”的研究視野有助于拓展對當代文學的理解,聚焦包括媒體倫理在内的當代倫理問題深入到了文學“千年之變”的社會肌理深處,對築基于大衆文化基礎上的文學社會動員力的強調很大程度上破除了文學終結論,将新媒體上升到新文明的高度有助于從更為開闊的理論視野中來理解未來文學及文化的發展趨勢。在場的師生也紛紛分享自己對新世紀文學的理解與講座收獲,本次講座在熱烈的氛圍中圓滿結束。
撰稿:李星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