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師雲講堂 回顧 NO.4 | 劉勇:關于現當代文學研究熱點問題的幾個思考
發布日期: 2020-04-03 作者: 浏覽次數: 793

3月30日下午2點,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常務副會長、馬工程“20世紀中國文學史”首席專家、《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副主編劉勇教授做客bevictor伟德官网“名師雲講堂”,在zoom視頻會議平台上帶來了一場題為“關于現當代文學研究熱點問題的幾個思考”的精彩講座。本次講座由bevictor伟德官网楊劍龍教授主持,吸引了校内外100多位師生參與。



講座開始,劉勇教授圍繞身份意識、問題意識、規範意識三方面進行引言,認為學生作為研究主體,具備學術野心的同時也應具有學術定力,搞學術要保持冷靜的心态和理性的判斷,要立足當下,具備問題意識,将解讀作品作為文學研究的根本功夫。其後,講座主要圍繞三個方面展開:中國現代文學學科位置、對幾個熱點說法的質疑以及對幾個概念的理解和認識。


劉勇教授指出,現當代文學專業曾經處在文學研究的中心位置,但在新世紀之交卻向邊緣移動,其間的緣由發人深省。他認為現當代文學研究的邊緣化主要基于以下幾方面原因:其一,社會發展。近年來弘揚“國學”的國家策略和經濟不斷發展以及國際地位不斷提升,中國自然需要更多地從自己的傳統血脈,傳統文化中尋找自信;其二,自身限制。現代文學研究時空過于狹小,研究人員過于擁擠:“如果說現代文學是一座小山,那麼這座小山上已經沒有一寸土地,一塊石頭沒有被人摸過的了”,但其實“文學史隻能越寫越薄,經典作家隻能越寫越少”;其三,自我泛化。這表現為對新文學時間與空間的竭力拓展上,但研究疆域的一味擴大,是否會帶來研究質量的提升,值得深思;其四:自我焦慮。劉勇教授認為面對這種情況我們應固守“五四”,守住學科的獨立個性,五四以來的新文學就是以其獨立性而存在價值。應固守“現代”,守住學科的深刻内涵。“現代”不僅是社會曆史意義上的時間概念,還是一種區别于古代的特質。


随後,劉勇教授對當前現當代文學研究中的幾個流行觀點提出了不同看法:第一,對于“夏志清發現了張愛玲”這一說法,劉勇教授從“唐弢為何沒有發現張愛玲”角度進行了回應,認為這是由曆史語境和時代背景決定的。類似的例子還有作為中國散文學會會長、中國魯迅研究會會長的林非,在其《現代六十家散文劄記》中不提周作人,也正是特定語境所決定的。第二,關于“沒有晚清,何來五四?”的觀點,他認為不能将其作為一個學術邏輯來運用。實際上,這個說法是用晚清的重要性來淡化五四的意義,在某種程度上試圖消解“五四”的獨立性,這也就等于消解了現代文學立足的基點。第三,關于李歐梵“摩登上海”的說法,劉勇教授認為上海是摩登的,但上海的摩登又是始終與上海市民融為一體的。從京海市民文化的比較可以看出上海市民強烈的身份意識。第四,關于當代作家到底懂不懂“人”的問題,通過梳理顧彬2009年接受《星期柒新聞周刊》的采訪所說的“餘華莫言……根本不懂人是什麼”和餘華2017年創作的《我隻知道人是什麼》之間的矛盾沖突,劉勇教授認為核心在于中外作家對“人”有不同的理解。第五,關于經典的标準。劉勇教授提出經典自帶标準,不是由讀者的興趣決定的;經典沒有多個标準,而隻有一個标準。


最後,劉勇教授還提出了對幾個概念的重新認識:首先是“民國文學”與“現代文學”這兩個概念。他認為,“現代”不等于“民國”,“現代文學”之“現代”,不隻是一個延續古代文學而來的自然時間概念,也不是簡單地與意識形态相關的某種指涉,而是與中國幾千年文學傳統截然不同的一種全新的文學形态。将來世界看待中國的文學,很有可能隻有兩個概念,一個是古代文學,一個是現代文學;其次,是關于五四新文學的“問題”。他指出,從1919問題小說開始,五四新文學一直在提出問題,探讨問題,并力圖解決問題,五四新文學提出的很多問題一直沒有被解決,代表五四的眼光比較準确、長遠,一直追随中國社會根深蒂固的某些問題。然而解決“問題”是否是文學本身應有之義,作家是否真的需要為現實“問題”開出藥方,這也是新文學一百年來不斷給我們提出的問題;最後,是關于材料與觀點的關系問題。史料的發掘與留存奠定了現代文學學科的重要基石。史料的訂正與辨析,為現代文學提供了許多新的論據和新的視角。但史料不是附庸于觀點的材料,更不是修修補補的邊角料,它本身就有獨立的價值。“史料”既要支撐觀點,而“史料”本身也就是觀點,史料運用得好,本身就蘊含着思想觀點。


楊劍龍教授對劉勇教授的講座進行了全面總結,認為本場講座立足學科前沿,觀點實事求是,内容深入淺出,能夠引發更多的思考與研究。在場的師生分享了自己的收獲與心得,劉勇教授也對在場師生提出的問題進行了細緻的解答,并表示期待與大家下一次的共同讨論。講座的最後,楊劍龍教授為大家朗誦了自己為歡迎上海赴湖北醫療隊平安返滬而創作的詩歌《春天,歡迎你們歸來》,本場講座在愉快的氛圍中畫上了圓滿的句号。



撰稿:金羽抒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