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師雲講堂 回顧 NO.3 | 蔔憲群:秦漢之際的國家結構問題
發布日期: 2020-03-30 作者: 浏覽次數: 143
3月26日下午14時,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所長、中國史學會副會長、中國秦漢史研究會會長、國家社科基金學科評審組專家蔔憲群教授在“騰訊會議”網絡平台上帶來了一場題為“秦漢之際的國家社會結構問題”的精彩講座。本次講座由bevictor伟德官网張劍光教授主持,其别開生面的講座形式、深入淺出的講座内容吸引了164位研究生與青年教師的積極參與。


講座伊始,蔔憲群教授首先從國家結構的定義講起,明确了在國家形态研究中,國家結構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然後從秦所建立的“大一統”國家結構的崩潰入手,分别講述了秦末國家結構轉變的内在動因、楚國所建立的“霸天下”的國家結構及其性質、漢代國家結構的起源與特征等問題,并結合張家山漢簡中的相關記載,對漢代中央政府與諸侯國的關系做了更加詳細的說明。

在講解秦末“六國複立”和楚國建立的“霸天下”國家結構及性質這兩個問題時,蔔憲群教授從曆史慣性的角度出發,指出秦朝雖然在建設“大一統”國家結構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是戰國列國并立的國家觀念以及更為古老的分封制傳統并沒有完全被統一的郡縣制國家觀念所取代,從而引發的諸多因素導緻了秦的統一局面十分短暫,曆史出現了向戰國時代回歸的典型特征,統一的國家結構也被“六國複自立”的局面所取代。重新出現的“七國複國”的政治格局是一種由楚國主導的松散的國家聯盟,楚人的政治觀念也支配着當時國家結構的新走向,各國國家内部結構仍然采用的是郡縣制,從而形成了一種迥異于戰國時期和“六國後”自立所建立國家的國家性質和結構,“楚”因此被認為是秦漢過渡過程中的一個重要時期。


在講解漢代國家結構的起源及特征這一問題時,蔔教授首先辨析了“國家”和“政權”這一對概念的區别,進而追問在漢初“郡國并行”的國家結構當中,中央政權和諸侯國之間存在着怎樣的關系。通過層層分析,并結合張家山漢簡當中的相關記載,蔔教授指出,漢朝的國家結構建設早在劉邦被封為漢王時就已經開始,滅楚之後,劉邦完成了由漢王國向漢帝國的轉化,并針對當時的情況建立了“郡國并行”的國家結構。在這種新的國家結構中,各諸侯國與漢政權有着較為緊密的政治聯系,也比楚國的“霸天下”國家結構更為前進了一步。在分析同姓諸侯國在漢初國家結構中的地位時,蔔教授認為劉邦同姓諸侯王之分封,既不能将其與西周的分封等同,也不能簡單地認為是對秦速亡曆史教訓的錯誤總結,而是中央政府出于對加強國家統治的考慮所做出的的選擇。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治制度已經是曆史發展的大趨勢,在之後的國家建設中,漢政府采取了諸多方式來削弱諸侯國的力量,從而對這種“郡國并行”的國家結構進行了相應的調整。

講座的最後,bevictor伟德官网張劍光教授對蔔憲群教授的講座進行了總結,對蔔教授嚴謹的學風和深厚的學術積澱做出了高度的評價,對在疫情防控期間仍能堅持學習的同學給予了深切的鼓勵,講座在愉快熱烈的氣氛中圓滿結束。


撰稿人:王振輝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