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上午9時30分,西華師範大學國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寫本學研究中心主任,中國賦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中國古典文獻學學會副會長伏俊琏教授應邀來到bevictor伟德官网“名師雲講堂”在騰訊會議平台上為我校師生及校外同侪帶來了一場題為“先秦兩漢文學的文本問題”的精彩講座。本次講座由bevictor伟德官网嚴明教授主持。伏俊琏先生在敦煌學、先秦出土文獻等方面的研究在學界享有盛譽,本次會議通過線上的展開方式吸引了360多位校内外研究生、青年教師、學者的積極參與。
伏俊琏教授
講座伊始,伏俊琏教授簡單介紹了題目中“文本”的意義。首先伏俊琏教授提出,傳統的“文”是包括詩歌的。他認為,先秦兩漢時期廣義上的“著于竹帛謂之文,論其法式謂之學”的論述,已經近似于《昭明文選》對于“文”的概念的理解。盡管魏晉時期作為文學的自覺時代已經為學術界所公認,但是由于中國古代的文學體制不同,其形成自覺的時間也不同,先秦戰國以來文人對于詩賦等文體也是具有一定的自覺性的。随後伏俊琏教授又對“文本”一詞進行解讀,“文本”一詞的概念來源于西方,文本不同于文獻,可以理解為“由文字組成的一個系列”,或“由一系列詞語串聯而成的序列”。文本是文章的表層,就是一個序列,這個序列可能無法表達完整的意思,但是文章則必須能夠表達完整的意思。伏俊琏教授以《韓非子》中的《存韓篇》舉例,這三篇文章作為文本是完整的,作為文章則是分散的。因此,伏俊琏教授認為,研究先秦兩漢文學,應該既考慮每篇文章的獨立性,也要考慮每篇文章在整本書中的位置。長期以來,對于先秦兩漢文學的研究基本是以書為單位的整體性研究,但是這種研究方法的不足之處在于,先秦兩漢尤其是西漢時期的書與後世有較大區别, 先秦和西漢早期的書往往是經曆過較長時間的單篇流傳然後由後人彙集為書的。伏俊琏教授從寫本流傳的角度舉例分析了諸如孔子删詩等問題,認為先秦的經書經過漢代整理後定型,後世往往在前代的基礎上有所改進,所以其内容仍然包括在後代的書裡面。伏教授認為,在先秦流傳至漢代的幾百年中,經書中由于整理傳抄而産生的問題是值得我們關注的。
接下來,伏俊琏教授從分析《漢書·藝文志》著錄的典籍中“篇”“卷”“編”來解釋對于文本的把握的相關問題。俊琏教授選取此前在海昏侯墓的出土文獻中的竹簡中的例證,認為在先秦時期,“篇”和“編”兩個字本身的意義應該差别不大。伏教授又舉了南朝裴骃《史記集解》中對于《史記·留侯世家》中“編”的解釋以及出土文獻的例子解釋了“篇”“編”“卷”的區别,即“編”指用線将竹簡編連,“篇”強調的是文章,“卷”則強調把編好的竹簡卷起來,三者側重點雖然不同,但内涵應該是一樣的。伏教授強調,戰國時期的一卷或者一編可能是一篇文章,也可能是好幾篇文章,《荀子》和出土文獻中證明了先秦古籍中多有此類的情況。伏俊琏教授又舉了1993年湖北的郭店楚簡出土的兩個竹簡中抄錄的《老子》和《太一生水》為例,解釋了寫本制作者對于文本的理解導緻了先秦寫本形成過程的差異。早期寫本的這種情況啟示我們今天在研究中,不能不顧先秦寫本流傳的特點妄斷真假。
最後伏俊琏教授又舉例說明了傳世文獻和乾嘉以前,對于傳世文獻和寫本文獻的整理的相關問題。伏教授認為,今天研究先秦兩漢的文學文本,首先要明确文本傳承的時序,以及流傳過程中的篡改問題。隻有梳理清楚這些問題,才能還原曆史本來的面目。
随後,嚴明教授對伏俊琏教授的講座進行了總結,認為伏教授的寫本系統研究開創了中國古代文學研究的新領域,建立起刊本文學之前中國文學發展的原生态體系,這對今天的文學文本研究有着重大的指導意義。在講座最後的互動環節,來自全國各地的文學研究者們根據自己的研究工作,結合伏教授的講座内容提出了很多請教問題。伏俊琏教授對這些提問進行了精要的解答。由于時間有限,伏教授不能解答大家所有的問題,然而講座及提問數百名聽講者帶來了滿滿的收獲,整堂講座在熱情愉快的氛圍中圓滿結束。
撰稿人:陳雨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