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23日上午9點至11點,中國傳媒大學資深教授、人文社科學部學部長、bevictor伟德官网院長、博士生導師、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北京市美育與文明研究基地主任兼首席專家張晶教授做客bevictor伟德官网“名師雲講堂”在騰訊會議平台上為百餘名研究生與青年教師分享了他的新思考——“中國古代美學命題研究的意義”。講座由bevictor伟德官网李丹教授主持。

張教授首先說明了研究背景,這個題目得益于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10月15日召開的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關于“我們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的觀點,他認為,在中國美學研究領域構建具有自身特質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是每一個人文社科研究者的使命。從國内美學研究現狀看,中國美學研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在世界美學舞台上充分展示了中國美學的獨特魅力。在方法論上,範疇研究取得的成果尤為顯著。中國美學範疇研究與中國古代文論的範疇研究是聯袂而行的。中國古代美學的範疇往往是一個單詞,如含蓄、意象、中和、味、韻、化境、空靈、格調等等,也有複合性的範疇,如文質、真幻、雅俗、動靜、奇正、隐顯等等。張教授列舉了古代文論範疇的諸多研究成果,特别介紹了由蔡鐘翔先生主持的“中國美學範疇叢書”。
接下來,張教授提出,要在中國美學理論建設中有突破性進展,要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僅停留在範疇研究的層面上是遠遠不夠的。與範疇相比,命題無疑是更為複雜也更為深刻地表達思想觀念的短語,從語言學的角度來看,命題是一個有意義的短語,在這個短語内部有相對複雜一些的關系,如觀物取象、澄懷味象、以形傳神、氣韻生動、拟容取心,等等。命題表達了主體的思想觀念,命題是精神活動的意向對象。中國古代文藝理論資源中存在着大量的命題,而且它們在美學思想的發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盡管目前出現了有關命題研究的著述,但與範疇研究相比,數量還不多,而且處于未自覺的狀态。
講座後半部分,張教授先論述了中西方美學命題的共同之處。他認為,西方一些知名學者都有自己獨特的命題,這些命題在西方美學體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或許大師之所以成為大師,就因為他們有這些命題。中國古代文論的命題也有很強的客觀性和意向性,如柳宗元的“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同時還體現了現代美學的意味。然後,他分析了中西美學命題的差異之處。他指出,中國美學命題的自明性是有别于西方美學命題的重要特點。西方美學以某一命題為其核心展開闡述與認證,其思辨性和闡發性十分鮮明,往往一位思想家的一部經典名著就是圍繞一個核心命題展開的,終其全書都在闡明這個命題。比較而言,中國美學命題則是從藝術家或理論家的文章及作品中突顯生發出來的,原本并非全是為闡發此一命題而為,也不會全文乃至全書專為闡發此一命題,往往隻是最能表述作者思想的一個亮點,而一旦經過讀者或藝術家們的采用與闡發之後,便簡潔完整,易于心領神會。對于中國美學來說,命題的特性與功能尤能為之增添獨特的風采,中國美學命題的完整自足,使之深入文學家、藝術家的創作觀念,且具有明晰而豐富的理論内涵,這些命題已被人們反複運用,已從原來的語境中脫穎而出,在語法和句式上都經過了淬煉,從而形成了簡潔而完整的命題形式,如“詩言志”“詩無達诂”“大象無形”“心齋坐忘”“不着一字,盡得風流”“言有盡而意無窮”等。
張教授認為,命題研究有助于實現中國美學研究範式的轉換,是恰逢其時的。學者在研究中要有理性、有膽識,以更為自覺的命題意識進行中國美學研究,實現研究範式的轉換是建構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的重要契機。
在互動環節,不僅在校研究生提出了自己遇到的問題,而且校外旁聽的青年學者們也踴躍發言,張教授對各位聽衆的問題一一給出了貼切、細緻的回答。
最後,李丹教授對張教授的講座進行了總結。首先,她感謝張教授為師大學子講授了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其次,她認為,張教授的創新是基于對研究對象的熟悉和對研究趨勢的把握,經過了長期的積累和鑽研才提出了推進目前文藝美學研究的新範式。她表示同多位青年學子一樣深感啟發。再次,因本次講座主要針對文藝學的研究生,李丹教授建議青年學子們從事研究,一方面可以循着個人興趣,一方面要與已有研究對話,還要有現實針對性,期望大家在自己的研究領域有所創新。
講座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圓滿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