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上午10點,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北京大學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所長張輝做客bevictor伟德官网“名師雲講堂”,在ZOOM雲視頻會議上為大家帶來了題為“納坦的智慧——萊辛如何思考文明沖突問題”的精彩講座。本次視頻講座由bevictor伟德官网紀建勳副教授主持,校内外師生百餘人參加。
《智者納坦》(Nathan der Weise, 1779)是德國啟蒙運動的集大成者萊辛(Gotthold Ephraim Lessing,1729-1781)的最後一部戲劇。張教授指出,這部戲劇與其說給出了解決宗教問題的答案,不如說抛出了“納坦難題”(或“萊辛難題”)來啟發世人的深入思考。
在講座中,張教授首先介紹了戲劇《智者納坦》的三層套圈結構,環環相扣、層層遞進。套圈結構的外圈交代了戲劇發生的背景,時間是在12世紀末的第三次十字軍東征,地點則是基督教、猶太教和伊斯蘭教的共同聖地耶路撒冷。中圈反映了整個戲劇故事的脈絡,伊斯蘭教蘇丹薩拉丁的兄長愛上一位基督教女信徒,獲得一雙兒女,後孩子失散、骨肉分離,幾經輾轉才最終兄妹相認、親人團圓,完成了萊辛所謂的“綱領性的結局姿态”,即中國所謂的“大團圓結局”。而智者納坦作為全劇的核心人物,本是富裕的猶太商人,在妻兒全部喪生火場後收養了曾經失散的薩拉丁兄長的女兒,還意外成為了伊斯蘭教蘇丹薩拉丁與基督教騎士(即薩拉丁兄長的兒子)之間矛盾的調解人。納坦的言語和思想,特别是他講述的“指環寓言”(Ring Parable),集中反映了萊辛對文明沖突問題的基本判斷和獨特思考,因此,“指環寓言”便處于整部戲劇結構的内圈,是全劇的核心。
張 輝 (視頻會議截圖)
于是,張教授着重分析了戲劇《智者納坦》中的“指環寓言”。在萊辛之前,歐洲已存在三個版本的“指環寓言”:十四世紀的《羅馬傳奇》、1879年在萊比錫出版的指環故事以及薄伽丘《十日談》中的第三個故事。前兩個版本有着明顯的宗教立場(基督教)和護教意圖,無法解決萊辛所思考的“納坦難題”,也即擁有具體而特别的思想和價值立場,以及可見的國家與宗教身份,卻被要求對普遍性問題發言的人所必然面對的難題,因此,萊辛更多地借鑒了《十日談》中的故事。
在《智者納坦》中,薩拉丁向納坦提出了一個他必須回答又無法回答的問題:伊斯蘭教、猶太教以及基督教,哪一種是真正的宗教?為了做出回應,納坦才講述了“指環寓言”。張教授把“指環寓言”劃分為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始于“你想必會容許我對你講個小故事吧”,内容上與《十日談》的第三個故事基本一緻。但萊辛突出的是指環能使佩戴者取悅神與人,而《十日談》則更強調指環的珍貴以及與家族繼承權的聯系。
第二部分看起來像是一個插入段。為了凸顯段落感,在插入的部分前,納坦故意說“我講完了”,但實際意味未盡。這一部分演繹并擴展了《十日談》中故事的結尾,還得出了結論:“真正的指環無從驗證。——(為等待蘇丹回答而終止片刻之後)差不多和我們現在一樣——就像真正的信仰同樣無法得到證明一樣”。從蘇丹薩拉丁的停頓中可以體會到,他原本并不認為三種宗教難以區分。納坦當然也不否認諸如飲食、衣着等的差異,但這隻是表面的不同,從根基上看三者卻無法區分。萊辛借納坦之口告訴我們,我們之所以無法在不同宗教之間做出真假的判斷,并不是因為我們看不到外在的明顯差異,而是因為我們隻能從自己出發去看所有的一切。在這一部分,萊辛對《十日談》最明顯的改寫在于他把無法區分指環或真正宗教的根本原因由外在轉向内在,即人自身,而非客觀萬物。
第三部分以“讓我們回到我們的指環故事”再次開始,延續并發展了前面的故事,三兄弟為辨别指環的真僞上法院找法官裁決。法官判定三個兒子的指環都不是真正的指環,真正的指環想必早已遺失。但是,他又把最終的裁定權讓渡給未來“比我更富智慧的人”,因此勸誡三兄弟都要效法自己的父親用“純潔的、不帶偏見的愛”對待彼此,使自己指環上的鑽石的力量展現出來,向未來證明自己的指環是真的。在萊辛的筆下,父親的形象早已蕩滌了之前版本中的宗教色彩,而這三枚指環卻增添了新的現實寓意,即宗教的有效性與合理性遭到了嚴重的懷疑,雖不能說是完全值得肯定的傾向,卻是必須接受的現實。萊辛為“指環寓言”增設的結尾雖揭示了真指環遺失的殘酷而可悲的曆史真相,卻又激勵着我們相信愛和行動的力量,直面現實與未來。
最後,張教授總結指出,正因外圈嚴酷現實的存在,講述中圈的團圓故事以及深入思考内圈的納坦難題才是迫切而有可能的,宗教、文明的沖突應有其對照性存在,正如萊辛在《智者納坦》的預告中所說現實的世界必須有自然的世界作為對照性存在。宗教抑或文明,真假與否,并不取決于其先驗的意義,也不取決于“虔誠的狂熱”信仰,而最終取決于行動,在實踐中采取善的行動、追求真理。實踐、行動、追求,也正是啟蒙運動所倡導的精神。
上海師範大學劉耘華教授高度評價了本場講座,還建議研究生們在論文的撰寫過程中學習、借鑒張教授文本細讀的分析模式。而後,其他師生也積極互動、發言提問,張教授都逐一給予了認真詳細的回答。本場講座在濃郁的學術氛圍中畫上了圓滿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