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師雲講堂 回顧 NO.20 | 過常寶:春秋君子文化及話語方式
發布日期: 2020-05-08 作者: 浏覽次數: 176

5月1日下午14:30,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中文專業教指委委員過常寶教授做客bevictor伟德官网“名師雲講堂”,通過騰訊會議,以線上的形式給大家帶來了題為“春秋君子文化及話語方式”的學術講座。本次講座由bevictor伟德官网鄭桂華教授主持,查清華院長全程參與,除bevictor伟德官网的師生外,還有來自上海、昆明、深圳、杭州、南昌、新疆等地的教師,有近300人參加聆聽了過教授的演講。

過常寶教授



講座前半部分,過常寶教授為我們解釋了“君子”在春秋時期主要的三種用法:借以标識某種社會人生理念、用以稱贊當時的賢人、用以發表評論。結合《論語》與《左傳》中對君子評判标準的分析,過常寶教授提出:《左傳》中的“君子”是指那些知悉禮儀、前代文獻、傳統技藝等,能夠傳承巫史價值的人。相對于《論語》中所描述的人格君子,則可以把《左傳》中這些君子人物稱為禮儀君子。“君子”是一個文化意義上的标志。緊接着過常寶教授從立言這一君子文化的展現形态中,圍繞“天子立德”“諸侯立功”“大夫稱伐”和“三不朽”的比較得出:士大夫通過“立言不朽”建立起新的價值觀,并以此來取代“立德”和“立功”,彰顯本階層的社會地位。君子的出現帶來了新的道德理性,那麼他們該以什麼樣的話語方式來創建自己的話語權呢?針對此問題,過常寶教授提出“信而有征”是君子典型的話語方式,由此使得“立言”成為時代主流與最高價值。
講座後半部分,過常寶教授在相關的話語理論上展開分析,通過對“詩言志”“興觀群怨”“詩亡隐志”“以意逆志”的解讀,結合相關文獻為我們深入剖析了“詩”“樂”“文”與“志”“情”“意”之間的關系。“詩”對應于“志”,是對于新意識形态的建設;“樂”對應于“情”,其中寄托了“敬”“和”等宗教感情;“文”則對應于“意”,代表闡釋者的個人意圖。過教授表示在春秋時期通過“詩言志”作為一種話語方式,将“志”和“意”區分開,依據經典、自主立言是那個時代“君子”話語的一種發展趨勢。



在講座的互動環節,線上聽講座的師生紛紛提出自己的問題和思考,如曆史專業的博士生請教過教授:辭和志之間的矛盾沖突與魏晉時期“言盡意”和“言不盡意”之間有何内在的聯系。一位中學教師陳述了自己的困惑:如何在中學階段給學生講授書本中涉及的“君子”文化等,過常寶教授都一一給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正如主持人鄭桂華教授所言,過常寶教授給大家帶來了一頓精神大餐,給在座的各位很大的收獲與啟迪,同時過常寶教授的治學方式與生命姿态更令人敬佩。在這特殊的五一節裡,大家收獲了很多思考,紛紛在直播平台表達了對過教授的感謝,講座到此圓滿結束。



撰稿:錢曉航、王雅琦、肖玮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