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師雲講堂 回顧 NO.21 | 孫郁:從托爾斯泰主義到康德主義——八十年代文學觀念的變遷
發布日期: 2020-05-08 作者: 浏覽次數: 236

4月28日下午兩點半,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中國魯迅研究會會長孫郁教授做客bevictor伟德官网“名師雲講堂”,在騰訊會議平台上帶來了一場題為“從托爾斯泰主義到康德主義——八十年代文學觀念的變遷”的精彩講座。本次講座由bevictor伟德官网薛毅教授主持,吸引了校内外100多位青年教師和碩博士研究生參與。


孫郁教授


在本次講座中,孫教授宏觀地梳理了托爾斯泰主義和康德主義從域外至國内的譯介傳播過程,認為,縱觀百餘年的中國文學批評史,俄國的資源與德國的資源一直交替出現,其中俄國理論在道德的方面頗多建樹,德國思想則釋放着提升智性的力量,二者都對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發展産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他從西方思想資源進入到中國文學批評理論和文學創作實踐領域,以托爾斯泰傳統與康德傳統的消長點畫出文學的變化之迹,在時代轉型和知識界話題調整的具體語境中分析兩種資源此消彼長的複雜态勢,在廣闊而開放的視野中解答了八十年代文藝思潮轉型的若幹問題。


講座一開始,孫教授就尋根溯源,指出,左翼作家當年翻譯蘇俄的批評理論,乃是克服個人主義式的慣性,希望在解放大衆中犧牲自己的舊影,比如托爾斯泰思想在國内傳播之初,國人對于其道德化境界和殉道精神禮贊有加;而非左翼學者對于德國美學的凝視,其實是試圖以一種超功利的方式療救文學的時代病竈。在日丹諾夫主持蘇俄文化工作的時期,托爾斯泰主義成為了批判對象,文學的空間日趨狹窄。冷戰時期的社會主義陣營面臨着相近的文化問題。


曆史進入新時期,八十年代的知識界形成了自己的叙述策略。此時,錢谷融關于“文學是人學”的觀念被重新提及,但這種回歸五四初期的思路并不能指導人們從認識論的層面解決根本問題,此時發揮影響的是康德的思想,這源于李澤厚的諸多努力,也是多種域外思想合力的結果。李澤厚在《批判哲學的批判——康德述評》中探索出思考的新路徑,他與一般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者不同,不是從黑格爾、費爾巴哈到馬克思,而是從康德、席勒再到馬克思,回到康德的時候,許多問題變得清晰起來,人的有限性也得到了重新的思考,這對于克服流行的陳舊思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完成細緻的梳理工作之後,孫教授歸納到,從百年文學變遷的曆史看,這是五四後思想界一次重要的精神突圍,與托爾斯泰主義的綿綿低語不同,康德哲學刮起了一股旋風。


談及康德主義是如何從哲學話題轉變為文學理論話題時,孫教授詳細評述了劉再複發表于1985年的《論文學的主體性》一文,他認為這是一篇帶有宣言意味的論文,其中顯然含有李澤厚的《批判哲學的批判》的背景。孫教授認為,劉再複在論述中借助古典哲學的命題重審文學原理,一方面向李澤厚緻敬,另一方面着手清理日丹諾夫與周揚的思想。首先是回到文學即是人學的話題,既回溯了托爾斯泰主義源頭,又覓出康德的影子,而後者的分量日趨明顯。這既是思想的一種互感,也是時代風氣的一種折射。至此,從托爾斯泰主義到康德主義,批評家們發現,中國文學要回歸的不是高大上的思想,而是普通人的個體精神,審美創造性恰恰存在于那些描述普通人的文字裡。


在厘清這兩大哲學思想、文學理論的曆史脈絡和消長線索之後,孫教授結合八十年代中國文壇重要的創作現象和批評實踐對當代文學思潮中的康德主義做進一步探讨。首先進入其研究視野的是以汪曾祺為代表的新京派作家,孫教授指出,他們放棄了宏大叙事裡先驗的元素,而是注重個體經驗和情懷,在日常的生活裡尋覓人的本體的價值。這一創作氛圍也直接催生了尋根文學,尋根文學同樣注重從邊緣地帶打撈生活碎片,消解着宏大叙事的模式。此外,先鋒文學在自我的放逐裡流動的也是對于主體潛能的召喚。李澤厚、鄧曉芒、吳亮等批評家看到文學界的氣象,也紛紛以批評實踐加以回應,他們所呼喚的新的審美原則也浮現着康德哲學的影子。



此外,八十年代中國文學也與新康德主義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彼時,人們對何為主體性的看法不一,文學批評如何建立有效的闡釋語境似乎并無新路。孫教授有感于新康德主義影響下的社會學研究與神話研究理論給文學研究者帶來的啟示,并試圖探索二者之間的勾連關系。孫教授注意到,新康德主義學人的語言研究頗有深度,且引發了思想的轉型,這種從表達方式入手讨論主體性的思路,使傳統的形而上學發生了傾斜,卡西爾在《語言與神話》對語言重要性的論述就尤為重要。孫教授進一步指出汪曾祺、阿城等京派作家在八十年代的審美意識上與卡西爾理論的相通之處,可以說,新康德主義者們所關心的内容,也恰是精神剛剛解放的汪曾祺等人的審美期待。


最後,孫郁教授以俞吾金先生一再強調的“人文關懷是馬克思主義的另一維度”作結。他認為,這是從康德那裡過渡過來的,回到康德那裡去,一些被概念化的存在就重新被激活了;但回到康德那裡不是停留在古典哲學的階段,而是重返馬克思主義,那些被本質化的表述隻有在動态的語序裡,才能重新浮現自己的本質。孫教授總結到,康德主義對當今時代的意義依然重大,康德之于我們,不是遠去的灰色遺存,而是常綠的精神之樹。



薛毅教授對本場講座做出高度評價并進行總結。他認為孫教授的講座始終帶着自我反思的意識,切身地、開放地思考了二十世紀中國思想和文學觀念的變遷,這種自我反思的出發點和立足點對人文研究深具啟發性;第二,孫教授對托爾斯泰主義和康德主義的論述兼具客觀性和曆史性,從周作人到汪曾祺,涉及左翼、人道主義、主體性、烏托邦等重要話題,在極為宏闊的視野中将兩種觀點/理論在中國的發展、更疊及其背後所隐含的深刻蘊質挖掘呈現了出來;第三,孫教授的研究貢獻,特别是糾偏工作,對中國人文主義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這也啟示我們不懈耕讀,對二十世紀的中國思想史進行反複思考和深入讨論。講座最後,孫教授對各位師生的問題作出一一回應,并進行了親切的互動交流,本場講座在愉快的氛圍中畫上了圓滿的句号。


撰稿:郭如如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