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師雲講堂 回顧 NO.22 | 李繼凱:再談文化磨合與大現代文學
發布日期: 2020-05-12 作者: 浏覽次數: 175
5月6日下午14點30分,陝西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院長、東亞漢學研究學會會長、中國魯迅研究會副會長李繼凱做客bevictor伟德官网“名師雲講堂”,在騰訊會議平台上為校内外師生帶來了一場題為“再談文化磨合與大現代文學”的精彩講座。本次講座由bevictor伟德官网楊劍龍教授主持,吸引了校内外百餘位師生參與。

李繼凱教授

李繼凱教授圍繞文化磨合的價值意義、文化磨合思潮的形成與演變過程、文化磨合與大現代文學建構和文化磨合與新世紀文學的發展四個方面展開本次學術講座。首先,李繼凱教授從我們日常生活與交往中的磨合談起,他認為文化磨合是一個極有張力和文化内涵的重要話題,可以結合文學、文化藝術甚至外交經貿等一些具體話題展開讨論。文化磨合與“融合”“結合”等概念不一樣,它承認文化差異,強調和而不同,追求共處共赢。盡管五四時期各種流派和社團的觀點思想各異,但内在還是有尋求結合與共鳴的趨勢。李教授以“五四”新時期的新文化派和學衡派為例,闡明了文化激進主義思潮和文化保守主義思潮看似對立其實相互促進磨合的動态過程。文化磨合不僅不會消滅各自文化的特征,反而會彼此激活,共生發展,其折射出理想文化與現實文化的矛盾與沖突,對立與統一。異質文化之間隻有不斷地進行廣泛交流,才能被不斷激活,才能變則通,通則暢,暢則達,達則賢,從而升華到新的文化境界。新文學傳統給我們的一個最基本的啟示就是要通過文化磨合激活我們的民族文化,促進民族文化和文學藝術的不斷發展,文化磨合堪稱是大勢所趨和人間正道。同時,李教授也辯證地指出,文化磨合的過程中肯定存在矛盾沖突,隻有不斷地尋求化解,進行對話溝通,矛盾才會不斷地被化解或者發生轉換,而在化解方式上要需要堅持多對話不對抗不互蔑,并由此增進文化共适共存,各美其美,和而不同,切實促進中國文化文學與世界各民族文化的發展和複興。相反,那種你死我活的文化鬥争隻會給我們的文學藝術乃至民族國家帶來災難性的後果。李教授指出,從文化磨合角度研究中國現代文學,有着有說不盡的話題,大家都可以在文化磨合的共識上尋求對話,尋求和平共處,通過文化互動融合彙通來實現自己的文化願景。

接着,李繼凱教授在大現代文學這個概念範疇裡讨論文化磨合思潮的形成與演變。他認為,現代中國文化是在中外文化交流磨合的基礎上形成的。大現代文學概念把近代文學、現代文學三十年和共和國文學整合起來,實際上是對原來三個曆史時段的整合,強調了現代文學延展性和持續性。大現代文學要有一個大的文化視野和一個大的研究範疇,不能光局限于文學的形式和文學的單一思潮。李教授從“五四”時期發生的文化磨合談起,闡明了“五四”及後來延續的文化磨合對新文學發展和新時期文學的積極建構作用。“五四”新文化本身就是古今中外的文化交彙磨合的結果,既有文化的沖突摩擦也有文化的互動激活,出現了空前的百家争鳴的文化場景。李教授以文學研究會、創造社、左聯和延安文藝派以及新時期文學和後新時期的多元文化創造意識為例,闡明了文藝社團流派對于文化磨合和文化創造的重要作用。文化的碰撞摩擦和差異固然存在,但我們主要強調文化磨合,大家承認差異和不同,然後尋求契合之處,這樣就能形成我們越來越大氣、越來越體系化、越來越有競争力和生命力的中國現代文化。李教授還以魯迅、胡适等革命文化先驅為例,表明了一大批文化名家和文學大師們在文化創造中的突出作用,他們及其創作的文學經典都是值得我們珍視和研究的。

李教授特别強調,文化磨合過程有時是相當痛苦的,出現一些曲折坎坷也是正常的現象,但文化磨合是曆史發展的大勢和世界的大勢,是不可逆轉的。那種熱衷于強調文化的對立沖突和碰撞,強調非此即彼的單一的文化價值判斷是一種帶有病毒性的思維方式,應該引起我們的警醒。李教授進一步以當前正在爆發的全球性的“新冠”肺炎為例,表明中國文化與外國文化的磨合之路曲曲折折,但世界文化進入中國,中國文化也開始部分地走向了世界,這已經成為經常發生的文化現象。文化磨合說也逐漸置換了之前流行的文化碰撞說,從潛在的文化追求上升為理論的文化高度自覺。

再者,李繼凱教授強調要持續在文化磨合中建構大現代文學,把文化磨合作為建構大現代文學的重要機制,路徑和方法。他認為,文化磨合思潮對大現代文學的發生發展産生了深切而又重要的影響。我們現在應該有一種大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追求意識。大現代文學是指從晚清民初直至當前仍在延續的現代,大現代文學應該有大格局、大視野、大胸懷和大包容,這是一曆史更長久的現代化過程。這也是一個遠未完成的文學建構使命,在追求過程中也存在這樣一種起伏變化,但是我們不能失去對大現代文學理想形态的追求。百餘年來的中國文學是在中西文化磨合中發生的,新文學在彰顯新的魅力的時候實際上也自覺不自覺地對古今中外的文化進行融彙和借鑒。堅持兼容并就會給我們的文化發展帶來動力,使我們的文化文學不會枯竭。李老師還進一步以上海城市發展和美國民族文化為例,闡明了文化磨合和兼容并包的重要意義,以《阿Q正傳》、《四世同堂》等文本為例,闡明了其在文化磨合的基礎上而形成的文本獨特價值,啟示我們要樹立學科自信和學科熱情。同時,在文化磨合過程中常常也會因為度的把握不當而出現文化失衡現象,對此我們應該有堅定的信心,反對暴力沖突和二元對立,防止其帶來消極的影響。

最後,李繼凱教授論說了文化磨合與新世紀文學的發展的關聯性。他指出,我國新世紀文學呈現出多元的文學形态,體現出有容乃大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但同時二元對立的思維依然根深蒂固,與文化磨合思潮形成對峙狀态,且産生了一些不良的影響。李教授認為這是一種局部發生的短暫的文化現象,我們不能因此而陷入悲觀。另一方面,複古派思想的複興将理所應當的文化自信引向了文化自大,需要我們用曆史唯物主義的實事求是精神和辯證唯物主義來把握文化磨合的度。進入新世紀以來的文學研究仍然缺乏對百餘年來的文化現象和重要作家的深入探讨,啟示我們要從整體上關照新世紀文學,發掘新世紀文學在文化建設上重要的作用,,明确新世紀文學在強化學科意識和學科地位上的重要作用。李老師最後總結到,我們不僅要講究适者生存的大道理,更要講究使者适度的硬道理,也要講究智者強盛,仁者幸福的大道理。隻有真的文化傳承和文化創新,才可以化成文化磨合的碩果。文化流派精彩紛呈,各具特色,兼容并包,由此才可以有新時期新世紀文化的盛景呈現。最後,李教授又以魯迅《文化偏執論》中的觀點和作家賈平凹、趙本夫的創作成績和創作文本為例,表明了衆多的文人作家都有潛在的文化磨合的傾向和追求。近百餘年來的文化磨合思潮實際上形成了更具特色的大現代中國文化和文學,而恰恰是文化磨合在新的時期持續建構了命運共同體的思想體系,在文化創造和文學創造上取得更加輝煌的成就。

主持人楊劍龍教授認為本次學術講座體現了以下幾個特點:一是有大追求,從文化創造過渡到文化磨合,把文學和文化結合在一起進行學術研究,提供給我們開闊的研究思路。二是有大視野,從近代文學到新時期文學再到新世紀文學,時間跨度大,視野宏闊。三是有大轉變,即從20世紀以來到當下時代,從文化沖突到磨合再到轉化和兼容,勾勒出了中國現當代文學文化的發展脈絡。董麗敏教授認為,李繼凱教授的報告問題意識強,文化磨合論有利于重新審視中國現代文化構成的複雜性,并探索建構現代中國的主體文化;大現代文化觀啟人深思,有助于深入把握中國現代文學發展的内在矛盾和張力。黃轶教授認為,李老師從“文化策略”而非“叙事策略”的視角來看“大現代中國文學”,強調“大現代文化建設”在古今中外文化基礎上“磨合”而成的綜合優勢,堅定了我們對“現代品格”的信念。參加會議的其他同學也積極向李繼凱老師提問,李教授一一做了回應,本次學術講座在愉悅的氛圍中畫上了圓滿的句号。
撰稿:劉虎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