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師雲講堂 回顧 NO.28 | 程章燦:讀詩示例——以謝混《誡族子詩》為中心
發布日期: 2020-05-18 作者: 浏覽次數: 250

2020年5月8日上午9點半至11點半,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圖書館館長、古典文獻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程章燦教授做客bevictor伟德官网“名師雲講堂”,通過騰訊會議平台為學院師生帶來了一場精彩的學術講座——“讀詩示例:以謝混《誡族子詩》為中心”。講座由bevictor伟德官网陳飛教授主持,李貴教授全程參與,并吸引了百餘位研究生和青年教師線上聆聽。


程章燦教授


講座一開始程章燦教授便開宗明義,指出一首詩的意義和價值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它的讀法,因此借助東晉詩人謝混的《誡族子詩》想要談一談自己對“怎樣讀詩”這一問題的看法。同時通過品讀這首詩有助于我們理解謝混其人、理解六朝政治與詩史的關系以及六朝詩歌形成的過程。


本次講座從謝混其人、謝混之詩以及詩歌文本的産生過程三個方面展開。


在第一部分中,程章燦教授首先從古今詞義區别的角度提示我們“謝混”之名所具有的氣勢與雅韻,又借“禁脔”的典故分析了謝混當時的地位,為我們清晰地還原了謝混的人物形象。程教授進而又指出謝混是繼謝安之後家族的又一領袖人物,對于團結、勉勵、引導謝家子弟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時他的詩歌也在晉宋文學發展的過程中作出了自己的貢獻,影響了山水詩的發展。通過比較謝混和謝靈運的政治命運、分析謝混《遊西池》的與謝靈運的《登池上樓》可以看出謝混是謝氏子弟在政治與文學上的“雙重導師”。


在第二部分中,程章燦教授從六朝的文化的角度出發,指出《誡族子詩》的性質是題目之詩。“題”與“目”都是動詞,指的是魏晉時流行的人物的品題與賞譽。在細緻分析《後漢書》、《世說新語》等史料之後,便可了解到當時人物品藻活動在對偶、平仄、意象等方面的要求推動了文學創作的進步。接着程教授又通過何長瑜的詩、袁宏的《東征賦》提示我們口頭形式對題目文學創作産生的影響。他認為《誡族子詩》可以算作最早的真正意義上的題目之詩。本詩可以幫助我們考察人物品題、九品中正制對六朝文學、文體産生的影響,也有助于我們了解、認識世家大族内部的文藝讨論、文學沙龍。同時本詩又引導我們對文學史進行思考:口頭創作形式是在什麼場合下産生的,又在文學創作中占有多大的比重,對于詩歌史乃至文學産生了多大的影響,這一系列問題的答案都有待我們挖掘。


在第三部分中,程章燦教授首先深入分析了《誡族子詩》對謝靈運、謝晦、謝曜、謝瞻、謝弘微五人的出場順序安排、稱謂親疏、評語内容,認為這是一個拼湊出的五合一文本。接着他指出本詩的三個出處是《宋書·謝弘微傳》、《南史·謝密傳》和馮惟讷的《古詩紀》。詩中對傳主弘微“獨盡褒美”,但對其他四人“并有誡厲之言”的情況很可能源自史傳的建構。此外本詩本無題目,《誡族子詩》之名首次出現于馮惟讷的《古詩紀》,雖然馮氏拟題可能是受到了六朝的誡體文學的影響,但他的代拟行為實際也是一種建構,代表了明代人的理解。因此我們在閱讀古代文學文本時不可忽視史傳、總集甚至類書對文本的建構。


最後程章燦教授總結到知人論世不易,我們在閱讀詩歌、認識詩人的過程中不可忽視其背後的家族、集團、時代等背景。同時這首《誡族子詩》也提醒我們關注頭口文學對于書面文學創作的影響以及口頭文學與抄本時代中文本的流動性的問題。


在互動交流的環節,同學們踴躍參與,分别就“異文與文學文本生命力的關系”、“文學理論和文學的理論”等問題向程章燦教授請教,程教授也一一作了回答。最後陳飛教授對本次講座進行了總結,他贊譽程教授的本次講座猶如一道制作精細的“佳肴”,對詩作精讀細考,為我們娓娓道來。陳飛教授認為以下幾點對我們青年學子的學習具有啟示意義,首先是程章燦教授入内出外的釋讀值得師法,對一篇作品精讀之後,又能走出來,從更廣闊的視野中把握作品,與文學史中的現象、問題相聯系;其次是看待問題需要從文學、文獻學、史學等多個領域出發;希望同學們通過本次講座能夠學會如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最後講座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圓滿結束。



撰稿:趙元欽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