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師雲講堂 回顧 NO.34 | 王堯:未盡的問題與方法——當代文學研究的多重可能
發布日期: 2020-05-25 作者: 浏覽次數: 159

5月15日下午2點,蘇州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文學院教授王堯做客bevictor伟德官网“名師雲講堂”,在華為會議平台上帶來了一場題為“未盡的問題與方法——當代文學研究的多重可能”的精彩講座。本次講座由bevictor伟德官网董麗敏教授主持,吸引了校内外一百多位師生參與。


王堯教授


王堯教授首先從當代文學與現代文學的關系引入對當代文學位置的思考,他認為當代文學作為一門學科是基本成熟的,但這種成熟并不能使其從中國現當代文學學科中獨立出來,在不斷研究的過程中我們應意識到當代文學與現代文學的區别與聯系,把握兩者之間的複雜性。由此,他從當代文學學科成立初期談起,細數當代文學史研究成果,并以《中國當代文學史稿》為例請大家思考:當代文學史研究是否還存在繼續前進的空間,如何從學科穩定發展中找到新的可能,在老生常談的問題上我們能否産生新的闡釋,在現有的研究空間中我們是否能夠發現新的問題?


接下來,王堯教授從七個方面分享了他對作為當代文學史的當代文學研究的系統思考。


一、關于當代文學史的著作與學科的形成與發展。他以邵荃麟主編的《新中國文學十年》、中國科學院文學所編著的《十年來的新中國文學》以及華中師範學院中文系編著的《中國當代文學史稿》等為例,讨論當代文學史論述的基本問題是怎樣形成的,在什麼樣的時間點上發生了變化以及影響這兩個問題的因素是什麼。


二、關于當代文學研究與思想文化問題。他認為,文學史研究與社會問題及思想問題都是相關聯的,文學的研究必然受到社會語境與思想文化的影響:一方面我們需要用思想史理論來關照文學史研究,另一方面我們在研究方法上很難有純粹的純文學意義上的文學史研究。關于“文學史是否是文學的史”的問題,在學界存在許多争論,王堯教授認為文學史一部分也是曆史學的研究對象,重點是要研究文學的曆史,這二者之間不應存在對立關系。王堯引用馮友蘭先生1973年創作的《論孔丘》中的思想内容以及馮先生自身學術立場轉換的過程進行了佐證。


三、關于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的建立與作為制度的文學批評。他主要對作為制度的文學批評進行展開論述,其中談到文學批評失聲的現象,他認為不能将其完全歸咎于道德化問題,有兩點值得注意:基于我們自身經驗而形成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能否足以分析龐雜的曆史問題和文化現實;面對複雜的形勢問題,我們形成的價值體系是否有足夠的能力來分析解決?五六十年代文學批評是強大的,因其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了一種政治文化、一種思潮、一種集體的聲音,到八十年代有所式微,到九十年代逐漸分化,一定程度上來說,文學批評作為制度的組成部分越來越小,個人對文本的選擇、審美和價值判斷自由度加大。


四、關于文學制度研究。文學制度如何影響文學,如何把握文學制度的複雜性,如何呈現其與文學的關系并加以規律性的認識?王堯教授認為,目前學界對于文藝運動與文學思潮缺乏整體性的研究,過于碎片化。以第一次文代會、作代會為例,需要一個整體的主線同時參照代表和非代表的發言、日記等來加以研究,才能将其全貌呈現出來;其次,在文學教育方面,疏忽了關于教材的研究,我們既要講主流也需要尊重文學史的發展規律和多樣性;再次,關于“一體化”的問題,應着眼于“化”即其形成的過程以及在這個過程中各種文本所産生的分析、碰撞與交叉,如果過于強調“一體”,我們在研究的過程中就會産生疏漏;最後,要關注到文學制度本身的複雜性問題,要聚焦文學制度如何影響文學。


五、關于作家的思想曆程與創作研究。王教授認為,理解作家思想曆程與轉變的最核心問題,就是如何看待知識分子與革命及新社會的關系,他從以下幾個方面為大家提供了思考的空間:首先,革命的合法性和崇高性是毫無疑問的,但革命成功以後出現的問題仍然需要反思;在“崇高”與“悲劇”的問題上,不能以後來的悲劇來否定之前的崇高,也不能用之前的崇高來否定後來的悲劇,應在文學上更多關注這種前後的變化給作家文學創作帶來了哪些影響;文學史對于作家作品的評價不是單一的價值存在。另外,關于作家的創作研究,王堯教授認為一個好的作家不會被某種思潮限定,目前對文本的内部構成研究存在疏忽,微觀問題的不斷突破,會給宏觀問題的研究帶來挑戰。


六、關于當代文學史的整體問題。王堯教授從擴大的解放區文學與當代文學發生,當代文學史的過渡狀态以及學術共同體中的當代研究三方面展開論述。他認為在文學史研究中應正視其中的複雜性,既不将複雜問題簡單化,也不把簡單問題複雜化,文學史應該删繁就簡,越寫越薄;對海外漢學的研究不能單純地隻研究其對中國學界的影響,要注意到相互關系,在學術共同體中做關聯研究。


七、關于當代文學史料的研究。王堯教授認為,就目前而言,當代文學還不能構成一個完整意義上的史料學,相較于“當代文學史料學”他更傾向“當代文學史料的整理與研究”的說法。他認為史料的彙編整理十分重要,但需要與當代文學史研究結合起來,注入思想與觀念,使史料“活”起來。最後,王教授談到數字化時代對于當代文學研究的影響,認為将數字與人文結合起來是值得思考的。



董麗敏教授對本場講座進行總結。她認為王教授的講座高屋建瓴,為我們勾勒了當代文學史研究當中的一些瓶頸問題以及破解問題的基本思路,其中既涉及到研究範式轉換的宏大問題,也涉及到具體的關于史料、思潮、作家等研究對象如何展開的問題,其中關于“作為制度的文學批評”、立足于文學本身的“文學制度”研究、求同存異的學術共同體的建構以及數字人文研究方法的探索這幾點,尤其給人以很強的啟發性。講座最後。王教授對各位師生進行了互動交流,本場講座在愉快的氛圍中畫上了圓滿的句号。



撰稿:金羽抒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