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師雲講堂 回顧 NO.36 | 王建革:水環境變遷與長江三角洲的曆史發展
發布日期: 2020-05-25 作者: 浏覽次數: 425
5月22日下午14時,複旦大學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農業曆史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曆史地理學會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農史》編委、《曆史地理》編委、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王建革教授做客bevictor伟德官网“名師雲講堂”,在騰訊會議平台上為全校師生帶來了一場題為《水環境變遷與長江三角洲的曆史發展》學術講座。本次講座由bevictor伟德官网吳俊範教授主持,吸引了全國各高校及研究機構從事曆史地理、環境史研究和學習的近150位師生參與,來自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理研究所、中國社科科學院曆史研究所、雲南大學環境史研究所、浙江師範大學bevictor伟德官网、江蘇省社科院曆史研究所、上海師範大學曆史地理研究中心等學術機構的近20位環境史學者參加了本次報告會。

王建革教授

王建革教授從長三角水環境演變的曆史出發,并結合現實社會發展需要,主要圍繞三個問題展開:即環境變遷與傳統社會的發展:從三江到江南的曆史過程;水環境變遷與江、淮、運的曆史過程;江南“活水周流”的曆史經驗與現實對策。


在第一個問題中,王教授首先從沉積學、自然地貌、經濟區等多重視角對廣義與狹義上的長江三角洲區域空間範圍做了宏觀界定,并指出以太湖周邊和吳淞江流域所構成傳統的江南地區是長三角區域内塑造最為精彩的地區。該地區由于外圍受岡身形成的高地保護,使低地水田少受海潮的災害,同時太湖又供給低地穩定的水流,是水稻種植的理想地區,因此這種雙向的水文優勢,意味着早期三江水文格局的構成。回溯太湖地區的水文變化,東漢以後太湖逐漸形成,順流形勢改變,逐漸形成溢流環境,至唐宋時期長江下遊地區形成了江北為順流江南為溢流的形勢。這種水流由低到高所形成的溢流環境,不僅在中國其它三角洲地區鮮有,而且世界其它地區的大河三角洲也很少見。例如,被衆多研究者關注的荷蘭圩田區就沒有形成類似的溢流環境,而是典型的由高到低被稱作“水洩法”的流勢,湄公河下遊多江入海與之相似;又如萊茵河也沒有形成溢流狀态,而是河流淤積形成的沿岸高地。

其次,王教授從三個方面講述早期長三角地區的水文特色:第一、早期水流與環境。回顧溢流環境之前的三江地區,以行政區域揚州整合大江南北,這時的圩田稻作相對粗放,地理區域也更加廣泛,大喇叭口使江南地區無地望形成。至六朝後,由于太湖逐漸形成、海平面下降,使長江水文發生重大變化,地理意義上的太湖東部地區,成為江南的地望,溢流區的稻作農業在唐代開始逐步集約化,但火耕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第二、水流、水利與政治空間。在太湖與三江逐漸完善并形成水文的整體性後,區域水利實現整合,這時出現了揚州政區整合下的大長三角地區;第三、江南地望與經濟地位的形成。随着六朝後江南地望的形成以及隋唐大運河的貫通,使吳江與嘉湖低地形成了一條江南最為密集的市鎮走廊,這一走廊也成為明清江南經濟的核心區。在此基礎上,江南傳統景觀的生态化與園林化不斷被塑造。


在第二個問題中,王教授首先闡述了水環境變遷與江、淮、運曆史過程的研究意義:即在學術上是可以更好的理解中國南北關系的發展曆史,特别是宋以後中國的中央集權與全國統治的整合,同時在現實意義上又可為今天的南水北調、引江濟淮等工程提供曆史依據。其次,要理解曆史時期江、淮、運的關系可以分别從早期的邗溝水環境、唐宋時期的江、淮、運關系、黃河南泛以後黃淮關系、黃淮運關系對地形地勢以及對農田水利系統的影響等四方面的内容切入。通過梳理曆史時期這一區域水環境的變化不難發現,國家在其中發揮着核心作用,這不僅體現在國家對運河的改造,對運西湖泊的形成起到了關鍵作用,同時對運河清口區域的維持和洪澤湖的形成,對蘇北水環境以及對運河系統與農田區域的自我調整形成了古代蘇北灌溉體系和圩、垛田體系等都發揮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基于對現實的思考,需要國家力量重視并積極參與重整長三角水環境和大運河區域的生态恢複;其次,宋代以前曾有過的運河水流的北向流動也從側面印證了南水北調中水流的北向流動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生态安全性,也是可行的;最後,水利部門應使水流盡可能東向入海,入江水流應相應減少,這樣可以恢複圩田與垛田的生态景觀,增加農業文化遺産内容。


在最後一個問題中,王教授從水利史研究、生态史研究、江蘇水利的現實需求等視野分析了在江南地區“活水周流”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并指出活水周流涉及江南地區的農田水利、活水與運河、活水與市鎮及園林等内容,對生物生長、污染治理、景觀維持發揮着重要作用,為當前江南地區棘手而亟待解決的死水化問題提供思路。其次,王教授回顧了曆史時期水流技術的時代性與内容,并總結了太湖東部水文水流在曆史上的七次變遷:從漢唐到五代大水利網絡從局部到整體、五代大圩體制崩潰、北宋吳江長橋修建對江南圩田與水利的改變、南宋大量小水體被開發成圩田、明初水歸黃浦、20世紀50年代開太浦河與望虞河、集體化聯圩與機電灌溉。最後,王教授從現實出發,指出引江濟太是現代化的活水周流技術的關鍵,認為恢複當前活水周流的可能方案不僅需要調節太浦與望虞河的流速、拆連圩處理小河道,同時應加強地方政府在管理方面的作用,借鑒古代的塘長制度,強化現代的河長制與湖長制,完善鄉村與官方的治水體系。


主持人吳俊範教授對本次講座進行總結,認為王建革教授的講座視野宏闊,内容豐富,在區域上不僅涉及到對江南水網、蘇北運河、長江中遊等水環境、地貌、田制的讨論,還關注到了荷蘭三角洲、萊茵河等地的水文狀态。特别是對江南地區“活水周流”的曆史過程與經驗總結,王教授按照長時期的時間序列為我們複原展現了活水周流在江南地區的曆史變遷,這些曆史經驗對現實具有非常重要的啟示意義。最後,參加講座的同學們積極踴躍的向王教授提問,王教授逐個解答了同學們的問題,本次講座在愉快的氛圍中結束。

撰稿:   王 碩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