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師雲講堂 回顧 NO.37 | 陳維昭:論高鹗制藝
發布日期: 2020-05-28 作者: 浏覽次數: 165

5月20日晚19點,複旦大學中文系教授、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複旦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心學術委員、中國紅樓夢學會常務理事陳維昭先生,做客bevictor伟德官网“名師雲講堂”,在騰訊會議平台帶來了一場題為“論高鹗制藝”的精彩講座。本次講座由bevictor伟德官网詹丹教授主持。陳維昭教授的講座吸引了全國數百位研究生和青年教師的積極參與。


陳維昭教授

  

陳維昭教授由其在2020年3月發表在《紅樓夢學刊》上的一篇名為《論高鹗制藝》的文章說起,講座共有五部分組成。

  

第一部分講的是《紅樓夢》中關于制藝的描寫。陳教授小說中人物對于制藝的态度。比如賈寶玉和賈政态度,提出科舉是寶玉“成長的煩惱”的一個重要環節。通過前八十回和後四十回中相關文本的對比,我們知道寶玉能背誦《大學》《中庸》和《論語》。寶玉是讨厭八股文的,因為它“原非聖賢之制撰,焉能闡發聖賢之微奧,不過作後人餌名釣祿之階” 。事實上,這種觀點與官方的價值觀是一緻的,與朝廷之設科取士的目的是一緻的。但是,程、高所續的後四十回卻把賈寶玉的價值觀來個釜底抽薪。因為按前八十回描寫,寶玉平生最恨的就是“祿蠹”,即把科舉當成功名富貴,後四十回卻讓寶玉用一種“祿蠹”心理去诠釋《論語》。事實上是高鹗化身為賈代儒,闡明了對待聖賢、對待經典、對待科舉的态度。

  

第二部分講的是高鹗與《蘭墅制藝》。陳教授試圖從高鹗本人是如何理解儒家經典的?他的理解是否影響了他對《紅樓夢》的修訂?他的科舉人生又與《紅樓夢》有着何種關聯?等問題作為研究起點,來透徹剖析高鹗平生所作的制藝。陳教授首先介紹高鹗的生平,認為高鹗一生經曆過多次的科場失利,然而這并不妨礙他一生熱衷于舉業。陳教授接着提到現存高鹗制藝,主要有《蘭墅文存》和《蘭墅十藝》二種。此二書均為稿本,現藏于北京大學圖書館。前者收入高鹗制藝16篇,後者收入11篇。還提及 1984年,胡文彬、周雷先生将當時現存的全部高鹗作品編入《高鹗詩文集》,并進行校注,由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蘭墅文存》和《蘭墅十藝》二書也收入其中,為讀者的研讀提供了極大的方便,當然其中有一些訛誤,在看的時候要特别注意。并且1987年,天津古籍出版社将此二書收入《北京大學圖書館館藏稿本叢書》,首次完整地将此二書公開影印出版。此外,現存高鹗殿試策試卷一份藏于南京圖書館,趙彥梅曾對此進行介紹。

  

第三部分講的是批者與乾嘉文風。陳教授提到在高鹗制藝集上加批語的有徐潤第、徐昆、王月潭、薛玉堂、陸湘、陳何龍、丁玉焘、劉燻、徐郁亭、陸楚青等。除後面兩位生平未詳之外,其他的都是乾嘉間進士。批語最多的是徐潤第(廣軒)、徐昆(後山)、王月潭、薛玉堂。提及陸湘讀完高鹗制藝稿後題詩:“摛藻雖雲富,成章獨信心。學緣文史足,契結聖賢深。實大非凡響,聲希葉古琴。此中多至味,朗誦有餘音。”詩後題:“代古人立言設身處地,獨得真诠,非素有體認之功,未易臻斯境地。字比句栉,前批已盡,茲故未敢繁贅,謹次前韻。”等。可以看出這批評點者與高鹗相同的制藝追求。清初的制義文風承明代崇祯之“以古文為時文”的風尚,但至雍正間,文風之不正已令官方擔憂。按梁葆慶所稱,則嘉慶二十三年之前的三十年,即自乾隆末年以至嘉慶戊寅之前,應舉之文雅尚奧博,堆砌饾饤,競以子史隐僻語角雄長。至戊寅、己卯才漸歸清真。相比之下,高鹗之制藝及其友人之制義觀還是走在正道上的,與乾嘉間流行的卑下文風不可同日而語。

  


第四部分講命題方式與制藝的寫作成規。陳教授稱現在大部分對于八股文隻是聽說過,但是不了解八股文,甚至沒看過真正的八股文。那麼什麼是八股文?八股文的寫作方式又是什麼?陳教授用實例一一解釋。八股文在命題一般用小題,小題是截題與搭題,比如《偏其反而》《謂武盡美矣》《其父攘羊》等截題,又比如《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大草》等搭題。還提到了“題界”的範疇等寫作界限。并且在寫作方法上有“八面玲珑法”等,提及金聖歎在評點《金瓶梅》時候的觀點,很符合八股文的寫法。若結合《紅樓夢》中的謀篇布局,比如《紅樓夢》中前六回的寫法,可以看出八股文寫法的變化。

  


第五部分講高鹗的制藝藝術。總體說來他有鮮明的題界意識,八股文其實很追求時尚和創造性,比如每一屆的考試試卷都會編成一本書,其中可以看到當時不同的流行和創新。這些創造性首先立足于古人對于儒家經典的研讀。陳教授用高鹗的八股文《大學之道》作為例子,提出高鹗在八股文寫作上比較中規中矩,并不特别出色。

  

陳維昭教授希望通過介紹高鹗制藝,探讨高鹗與《紅樓夢》關系,在研讀文獻的同時現将學界對于高鹗的論斷從客觀公正的角度重新檢視,看這些論斷是否符合高鹗當時的生存狀态。同時,通過此次講座,讓大家更加了解清代文人的生存環境,更加了解那個時代。

  

在講座的互動環節,大家結合陳維昭教授的講座内容與自己的研究,踴躍求教,比如請教如何研讀高鹗的八股文,請教現存八股文的材料問題,八股文形式和内容等問題。陳引馳教授一一解答,比如研讀高鹗的八股文要先學習八股文的寫法,也要注重儒家經典和不同八股文題目之間的關系,看章句對于題目的回應,先秦的經典是在八股文中怎麼運用,還可以多看看朱熹的一些批注等。又如八股文有過命題的變化,正德前後和成化前後的變化,嘉靖時候出現過小題,民間判定八股文的标準也有過一些變化等。再如八股文曾經在人的認知中比較枯燥乏味,其實八股文是一種形式和内容的美文,隻有對于儒家經典的理解比較獨特才能寫出好的八股文,等等。短暫的交流,迸發了思考火花,啟發了學術思路,大家獲益匪淺,意猶未盡。

  


講座最後,詹丹教授對陳維昭教授的講座進行了總結,認為陳維昭教授從對八股文的寫作介紹開始,試圖說明高鹗與《紅樓夢》的關系,進而展現高鹗生存時代的文人生存環境。第一,陳教授從高鹗的八股文創作講到高鹗的 “八卦”,是文人作品與生活的結合,是有關八股文的另外一種研究思路。第二,我們過去談到八股文都是比較枯燥的,即使八股文出現在小說當中,一般也是對八股文進行貶斥。其實,八股文有自身的美,錢鐘書也稱八股文寫得好,對于小說和戲劇的創作都有幫助。此外,了解八股文,會幫助我們揣摩小說人物的心理。因為八股文的創作過程,就是文人替聖賢立言,其中不乏創作者對于聖賢心理的揣摩,這種思維方式會潛移默化到文人的創作當中,比如蒲松齡創作,比如《西廂記》裡面的心理創作等。也就是說寫小說戲曲等文學作品的文人,一般也經曆過長時間的八股文的寫作訓練。這樣來看,作品中深藏的創作八股文的思維方式值得我們注意。

  


撰稿:王玉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