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師雲講堂 回顧 NO.40 | 趙敏俐:如何認識先秦文獻的漢代傳承及其價值
發布日期: 2020-06-04 作者: 浏覽次數: 251



5月21日晚19:00點,首都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古代文學國家重點學科帶頭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首都師範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主任趙敏俐先生,受邀來到bevictor伟德官网“名師雲講堂”,在騰訊會議平台帶來了一場題為“如何認識先秦文獻的漢代傳承及其價值”的精彩講座。本次講座由bevictor伟德官网教授、博士生導師吳夏平主持。趙教授的講座吸引了全國近300師生積極參與。


趙敏俐教授


講座由五部分組成。趙教授先從近現代學者對先秦典籍的考辨引入,提出應如何看待先秦典籍在漢代傳承的問題。講座第一部分,趙教授分析漢代人在傳承先秦文獻中所做的巨大貢獻。他認為,從班固《漢書·藝文志》等記載,可見漢人在文化建設上的決心。漢人在搜集整理先秦文獻方面做的工作,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從漢初開始廢除了秦代的挾書律,廣開獻書之路,為了收集和搶救更多的書籍,國家還專門派人到天下搜求遺書。二是國家為此而專門建設了藏書之策,将收集來的書籍珍藏于皇家秘府保存,并設置了專職官員負責管理,對每一部書的整理情況加以記錄,上陳朝廷。三是國家還派專職人員将收集來的圖書進行分類整理與校對,辨章學術,考鏡源流,建立了系統的圖書分類目錄,同時也初步建立了中華文化的學術體系。并以《尚書》《晏子叙錄》《周易》等為例,指出漢人在整理先秦文獻和漢代傳承系統時的嚴肅認真态度。表征為既有不同的文本系統,又有不同的流派,不同的解說。叙述平實、簡潔,條目清晰。沒有驚人之論,知之則錄,不知則阙如,信以傳信,疑以傳疑。


講座第二部分,趙教授就“如何認識漢人整理先秦文獻過程中留下的諸多缺憾”展開闡析。其一,認識造成缺憾的原因。秦始皇焚書和秦末的戰亂所造成的書籍散亡、信息量嚴重不足。例如漢代四家《詩》的形成,與“遭秦而全者,以其諷誦,不獨在竹帛”密切相關。《春秋》與《左傳》的關系,也應在原始文獻殘阙的角度來思考。其二,認識先秦文本傳承關系的複雜性。例如,結合出土文獻與傳世文本的記載,可知《老子》在漢代當有多種不同本子。劉向編《戰國策》,是把中秘所藏各種與之有關的文獻去其重複和校對之後才編成的。但即便如此,他所看到的還遠不是戰國時代同類著作的全部。漢人整理先秦傳世文本的複雜性,留下了深刻印記:有的是漢人重編并且重新命名的,有的是漢人删減之後而成的,有的是秦末戰亂中保存下來的殘篇,有的是自先秦傳承下來某一流派的文本,有的采自漢代經師,有的不知撰人,有的是将先秦著作與漢人著作合為一書的。由先秦傳世文獻的“漢化”現象而産生的問題,主要是近現代學者不顧及曆史情境,對傳世文獻進行過度質疑。由此而導緻對這些傳世文獻的不信任乃至否定,這是值得深思的現象。趙教授認為,我們應秉持曆史的眼光,充分考慮漢人整理和記錄這些先秦文獻時的曆史條件,以及當時所能達到的學科知識和技術水平,因此不要對他們做超越曆史的苛責并從而将其否定。治先秦學術的終極目的,應該是闡釋傳統而不是解構傳統。當然,闡釋中也會包含對這些傳世文獻的質疑和分析,但是在總體上并不否定這個傳統。


講座第三部分,趙教授對“如何從與出土文獻的比較中認識傳世先秦文獻的價值”等問題作了深入分析。以《老子》為例,指出傳世文獻與出土文獻是互證關系。因此,要樹立傳世文獻在中國傳統學術中的基礎地位。這是因為,以傳世文獻為基礎建立起來的知識體系,是我們釋讀出土文獻的依賴和根基。經過兩千多年的學術研究和反複探讨,我們完全可以自信地認定,傳世文獻從總體上是值得信賴的。依據這些可靠的曆史文獻,我們已經建立起一個中華文化傳統的基本知識譜系。


講座第四部分,趙教授就“如何認識以傳世文獻為基礎建立起來的中國學術傳統”等問題展開闡述。對傳世文獻何以“傳世”、“六經”之學的形成與發展、孔子與“六經”的關系、《漢書·藝文志》輯錄的順序與文化價值的關系、出土文獻與中華文化傳統的關系等問題作了深入解析。


講座第五部分,趙教授對前述各種問題進行總結。他強調,漢人整理搶救傳承下來的先秦文獻是中華文化的無價之寶,出土文獻的重要性尚不足以取代傳世文獻,反而極大提升了傳世文獻的價值。當下先秦學術研究正在進入一個前所未有的大好時機,以傳世文獻為基礎,結合出土文獻而展開,将使我們重新迎來一個“返本開新”的中華學術研究新局面。


随後,吳夏平教授對趙教授的講座進行了總結,認為趙教授的講座提出了一個重要學術問題,對先秦傳世文獻在漢代的整理過程進行了具體分析,不僅具有學術史意義,而且也對今後的先秦文學文獻研究具有重要指導作用。趙教授的講座深入淺出,以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述了深層次的學理問題,體現了反思傳統的學術品格。


在講座最後的互動環節,大家結合講座内容與個人研究,踴躍發言。趙教授對先秦典籍“漢化”、《漢志》著錄與“六經”價值、經典建構與曆史還原、如何學好古典文獻學、漢志與劉向劉歆《七略别錄》的關系、《漢志》“六藝略”中的樂類與“詩賦略”歌詩類文獻之間的關系、《詩經》有沒有最初的唯一版本、如何看待僞書的價值等問題,一一作了認真細緻的解答。大家一緻認為,從講座中獲得的不僅是相關知識,同時也對治學态度等有了進一步認識,受益匪淺。講座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圓滿結束。




撰稿:吳夏平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