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師雲講堂 回顧 NO.43 | 肖瑞峰:人生豈可無詩?——對詩歌與人生關系的檢視
發布日期: 2020-06-04 作者: 浏覽次數: 248

5月27日下午3時,浙江工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韻文學會會長肖瑞峰教授做客bevictor伟德官网“名師雲講堂”,在騰訊會議平台上為我校師生及校外同侪帶來了一場題為“人生豈可無詩?——對詩歌與人生關系的檢視”的精彩講座。


主講人:肖瑞峰教授


本次講座由bevictor伟德官网嚴明教授主持,吸引了全國各地230多位本、碩、博在讀學生、青年教師、學者的積極參與。



關于詩歌的作用這一問題,肖瑞峰教授首先以《論語·陽貨》中的“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這一觀點展開。肖教授認為:古典詩歌,作為中國古代文化遺産中的精華部分,具有不為時空所限的永恒的生命力。千百年來,古典詩歌不僅以其所表現的積極向上的生活理想和精神風貌給後人以感染,而且以其所顯示的異彩紛呈的藝術畫面和審美情趣給後人以陶冶。詩歌是人生的反光鏡,可以折射人生;詩歌也是人生的教科書,可以指導人生。借助詩歌,我們可以認識人生,體會人生,甚至改變人生。



随後肖教授從六個角度闡述了詩歌與人生的關系。第一,肖教授認為詩歌是理想的助推器。例如李白的“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挂雲帆濟滄海”、“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複來”表達了一種雄心壯志,為理想而不懈奮鬥心境。再如楊炯的“甯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李賀的“請君試上淩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等詩句表達出唐代詩人無不渴望跻身政治舞台,施展理想抱負的堅定信念。第二,詩歌是現實的晴雨表。優秀的詩歌必然感應時代潮汐、折射時代精神,必然融入詩人對社會現實的真切體驗。因此,肖教授認為閱讀詩歌就是閱讀現實,從中可以感受到現實生活的陰晴風雨,有利于我們把握人生方向,主導生命流程。例如盛唐詩人王昌齡的“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表達了在國家昌盛時期,邊塞詩人渴望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中唐詩人李益的“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表現出将士們對故鄉的思念之情。二者在時間上的差異,更反映了不同時代詩人心境的變化,而這一變化的原因則是安史之亂的影響。


第三,詩歌可以為人們提供心靈的慰藉。當寂寞的靈魂在現實中感到孤獨無依時,無妨把詩歌當作休憩的驿站。一旦契合于詩歌那高邈的意境,人的心靈就會得到安撫與安頓,寵辱不驚,陶然忘機,不再糾結于仕途的失意或其他種種人生的不快,至少在閱讀的瞬間。例如賈島的“一日不作詩,心源如廢井”、“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再如日本詩人藤原為時的《春日同賦閑居唯友詩》等,都是這方面的表現。第四,詩歌是情感的傳聲筒。詩歌是抒情藝術,以真實而又藝術地傳導人們的喜怒哀樂為第一要義。在詩歌中,人們可以自由地歡唱,也可以毫無顧忌地呻吟;可以直率或含蓄地說出自己的愛,也可以不加掩飾或曲折有緻地表達自己的恨。例如杜甫的《春望》中“感時花濺淚,恨别鳥驚心”、李煜的《虞美人》中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表達出對國破家亡的悲痛心情,杜子美《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中的“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則表達出對收複失地的欣喜若狂之感。


第五,詩歌是生命的加油站。詩歌可以為我們的生命喝彩,也可以為我們的生命加油。當我們步入生命的暮年後,詩歌将一次次為我們日漸衰朽的生命增添油料,使它不斷獲得新的能源,新的動力,繼續開足馬力,一路欣賞美麗的風景,駛向生命的終點。劉禹錫的《和樂天詠老見示》中那句“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陸遊的《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中的“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台”等詩句,都是表達一種“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心境。第六,詩歌是人脈的潤滑劑,肖教授認為詩歌也是人際交往的重要工具,有助于調節和改善人際關系。憑借詩歌,人與人之間的隔閡可以得到消除,人與人之間的沖突也可以得以緩解。詩歌可以廣泛地介入我們的生活,成為現實生活中的敲門磚與試金石。例如張籍在《節婦吟》中的詩句便體現出一種拒絕的藝術:我們既要敢于拒絕,也要善于拒絕。再如朱慶餘在《近試上張水部》中,以“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将自己能否踏入仕途與新婦緊張不安的心緒作對比,寓意自明,令人驚歎。


最後肖教授總結說我們要詩意地栖居(海德格爾),更要詩意地生活。認為我們應該以人生如詩,詩如人生這種态度來對待生活。


在講座的末尾,嚴明教授對本次講座進行了系統地概括,肖教授也耐心解答了各位師生提出的問題,例如李白和杜甫贈内詩的區别、詩歌研究對小說創作的影響等。雖然時間有限,但是肖教授的講座讓我們受益匪淺,收獲頗豐。整場講座在熱情愉快的氛圍中圓滿結束。


撰稿:張沛文



Baidu
sogou